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高级检索
搜索
搜索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高级检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或
与
非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分类浏览
资源类型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古籍著作
有声图书
研究学者
关键字
眉山
纱縠行
三苏祠
苏轼
三苏祠博物馆
三苏文化
刘清泉
清正廉洁
三苏文化
学风家教
乌台诗案
三苏祠
苏辙
苏洵
苏轼
东坡大家讲
寿苏会
苏轼文物
专题配置标签A
寺
禅室
观
苏洵
苏轼
苏辙
年代
1048
1055
1056
1057
1059
1060
1061
1062
1063
1064
1065
1066
1067
1068
1069
1070
1071
1072
1073
1074
1075
1076
1077
1078
1079
1080
1081
1082
1083
1084
1085
1086
1087
1088
1089
1090
1091
1092
1093
1094
1095
1096
1097
1098
1099
1100
1101
作者机构
万州
丰都
临安
临汝
丹阳
乐山
九江
云阳
仪征
余杭
儋州
六合
兴山
凤台
凤翔
凤阳
华阴
南京
南昌
博罗
叶县
合浦
吉安
吴江
周至
商丘
嘉兴
大余
大冶
奉新
奉节
定州
宜兴
宜城
宜宾
宜昌
宝鸡
宿州
富阳
尉氏
岐山
巫山
巴东
常州
广州
开封
当涂
彭泽
徐州
徐闻
德庆
忠县
怀远
息县
惠州
成都
扬州
扶风
无锡
星子
杭州
梧州
永修
汉阳
沙市
济南
浠水
海宁
涪陵
淮安
淮阳
清远
渑池
湖口
湖州
滑县
潍坊
灵璧
犍为
界首
益都
盱眙
眉县
眉山
秭归
章丘
胶州
芜湖
苏州
英德
荆门
蓬莱
藤县
襄城
襄阳
西安
许昌
诸城
赣州
连云
郑州
都昌
鄂城
重庆
钟祥
镇江
阜阳
阳新
韶关
高安
高邮
麻城
黄冈
找到90516条数据
吕坤《诗经》学思想研究
学术论文
吕坤,字叔简,号抱独居士,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哲学家,其主要作品有《呻吟语》、《去伪斋集》、《实政录》、《四礼翼》、《闺范》,不仅涉及了政治民生、家庭伦理、理气二元关系等方面,对于“五经”之一的《诗经》也十分关注。通过对吕坤《诗经》学思想的研究可以发现,其《诗》学思想不仅与其哲学思想、礼学思想密切相关,也深刻影响着他的女性教育思想。 《诗经》作为五经之一一直以来都被儒家知识分子奉为圭臬。宋代以朱熹、郑樵为代表的“批序废序派”和以王柏为代表的“删诗派”极大地挑战了传统的诗学观念,明代心学思想的兴起更是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明代《诗经》研究也因此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从吕坤存世著作中来看,吕坤并没有关于《诗经》的单独译注本,其诗学思想散见于《呻吟语》、《四礼翼》、《四礼疑》以及《闺范》当中,因此本文拟从五个角度对吕坤的《诗经》学思想进行论述。首先,论文的第一部分是对吕坤生平及明代社会的简单介绍,通过对明代政治状况与社会思潮的分析,深入挖掘吕坤思想的社会根源,探究吕坤诗学思想的产生背景。第二部分是对明代《诗经》学研究的简单梳理,探究同时期明代知识分子的《诗经》学研究状况,从《诗经》学史的角度把握吕坤《诗经》研究的学术环境与学术背景。第三部分则是对散见于吕坤著作中的《诗经》引用与《诗经》阐释进行梳理,探究吕坤诗学思想与其礼学思想、哲学思想的关系问题。第四部分则以《闺范》中的《诗经》引用、注释为研究对象,从女性教育读物的角度探讨吕坤的诗学思想。第五部分则是将吕坤《诗经》学思想放置在整个明代思想史和《诗经》学史中来看,探究吕坤《诗经》学思想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对吕坤《诗经》学思想的整理与研究可以发现,吕坤延续了郑玄、朱熹的一贯思路,都认为“天理”与“人欲”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主张用礼法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以达到扼制情欲、维护儒家伦理道德的目的。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与前人相比,吕坤承认情欲的存在具有一定合理性,不再是以单一否定和批判的态度作为评价一切事物的出发点,而是以一种更加客观的态度看待明代社会出现的新观念、新思想,体现了吕坤思想的独特之处。 通过对吕坤《诗经》学思想的分析与研究可以发现,吕坤从“理气二元关系”出发并结合其“省心说”、“知行关系”等哲学思想主张建立一种“情与礼相统一”的模式,对“情”、“欲”持以一种更加宽松的态度,体现了明代心学思潮冲击下的传统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的变迁。但是,不可忽视的是,虽然吕坤在解读《诗经》时对于其中反映“人情”、“人欲”的内容更加宽容和理解,但究其根本仍旧是为了维护儒家伦理道德,吕坤思想上的“进步”只是儒家伦理道德在新的时代思潮冲击下的一次内部调整。
黄尧
收藏
喜欢
63
《诗经·国风》中的水意象解读
学术论文
水意象是历代文学作品中最重要的意象之一,对其内涵和意义已有不少学者作过研究探讨。作为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出现了大量的水意象,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本文分析《诗经·国风》中的情感表达的类型及其产生的原因,指出静态美是其总体审美特征,并将其划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在言志时象征道德,二是在感怀时象征阻隔或漂泊,三是在情诗中象征女性或情爱。 《诗经·国风》中,诗人在言志时,经常把水的清、浊与人类情感的善恶美丑联系在一起。而感怀时,由于河流令近在眼前的事物仿佛又远在天边,诗人经常面对“一水之隔”的异国他乡或者父母兄弟、心中恋人,抒发自己的愁绪和思念,从而产生了阻隔意象;而水上柏舟、随波逐流的无依感,又产生了漂泊意象。 在《诗经·国风》爱情诗中的水意象占了较大比例,也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文中以冠三百篇之首的《关雎》为主要对象,从原型神话、阴阳学说等角度探讨了水与女性、水与情爱的密切关系,并指出了水在爱情诗中的几个典型场景:不流束薪象征婚姻无望,水中游鱼象征男子求女,涉水而过象征打破爱情阻隔。
杨媚
收藏
喜欢
63
苏东坡的南渡北归
期刊
宋代不杀文官,却形成了一种奇特的贬官文化。官场放逐,反而使许多丈人官僚寄情山水,在文化上完成了自我。柳宗元写“永州八记”,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欧阳修写《醉翁亭记》,苏东坡写“前后赤壁赋”,都是在他们受贬之后。但很少有人比苏东坡走得更远。
祝勇
收藏
喜欢
63
“三苏”咏史怀古诗研究
学术论文
虽然对“三苏”特别是对苏轼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细致,但对其咏史怀古诗的研究还有待深入。要全面把握他们的思想及创作,对其咏诗怀古诗作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是十分必要的。我认为,“三苏”的咏史怀古诗是在中国文人传统的崇古和忧时这一大的文化背景下的产物,也是北宋特殊时代环境下的产物,同时也与他们的人生经历利社会遭际有很大关系。他们在这些诗篇中表达对古圣先贤的仰慕,或者表达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独特看法,内容十分丰富。由于个性、经历等方面的不同,他们的咏史怀古诗体现出不同的风格。这些诗歌与他们的史论文相辅相成,反映了他们的政治理想和人生态度。它们所体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章,是本文的绪论部分。首先对咏史怀古诗进行界定,并对其产生与发展历史作一简要的梳理,为研究提供一个宏观的背景。其次,重点分析“三苏”咏史怀古诗的创作背景。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一,文化背景,即悠久的史官文化、古代文人普遍的尚古思想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二,时代背景,即北宋内忧外患的社会现实;三,个体背景,即“三苏”曲折而坎坷的人生经历与社会遭际。最后分析“三苏”咏史怀古诗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第二章,具体分析“三苏”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我认为,苏洵的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追忆前代英雄豪杰业绩,表达对建功立业的向往;评论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追思前代传说,表达对奇人异事的看法。苏轼的咏史怀古诗的内容主要包括:追慕前贤,指斥小人;借古讽今,表达政见;议论故事,陈述己见。苏辙的咏史怀古诗的主要内容是:追慕先贤,赞其功业;借古讽今,针砭时弊;评论史实,阐述己见。 第三章,分析“三苏”咏史怀古诗的艺术特色。我认为,他们的咏史怀古诗风格各异,异彩纷呈。具体说来,苏洵的咏史怀古诗具有含蓄蕴藉的特点,往往引而不发,含而不露;苏轼的咏史怀古诗议论精警,发人深思,善用对比揭示问题;苏辙的咏史怀古诗则显示出静淡有味的风格特征。 第四章,分析“三苏”咏史怀古诗与其史论的关系。首先简要分析“三苏”史论文的总体成就,然后主要从两个方面论述其咏史怀古诗与史论的关系:一是互相借鉴,互通有无;二是一精一博,各擅其美。 第五章,简要分析“三苏”咏史怀古诗的价值与影响。我认为,“三苏”咏史怀古诗的价值和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史论观点之影响,忧国忧民情怀之影响,创作方法之影响。
刘宾红
收藏
喜欢
63
追述家世与申明志向——读班固《汉书·叙传上》
期刊
班固《汉书·叙传上》主要介绍班氏家世及班固的个人志向。其中全文收录了其父班彪的《王命论》,这篇文章从天命、人事两方面论证刘汉之兴的必然性,规劝隗嚣和其他沉迷于割据称雄之梦的野心家认清时势,归顺刘秀。另全文收录了班固本人两篇作品:《幽通赋》《答宾戏》,前者是班固决心完成巨著《汉书》的誓词,后者是班固表明"功不可以虚成,名不可以伪立"的宣言。
刘宁[1]
收藏
喜欢
63
国学经典漫画化传播研究——以蔡志忠《老子说》为研究对象
学术论文
随着“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和动漫产业的兴起,以台湾漫画家蔡志忠先生为先驱,开启了中国国学漫画①的先河,随后,大陆的漫画家们陆续也以漫画的形式发掘中国国学文化蕴含的魅力,引起普通大众对于漫画以及国学的兴趣与关注,也日益引起学者对于相关论题的研究。在本论文中,笔者选择蔡志忠先生的漫画《老子说》为研究对象,通过符号学、传播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结合问卷调查的方式,较为系统化的梳理国学经典漫画化的传播现状、成因及影响,提出相关展望意见,以期促进国学漫画的发展和我国文化精粹的更好传播传承。同时,国学经典漫画化的出现作为解说漫画②兴盛的一部分,笔者从部分把握整体,窥探解说漫画出现的原由及影响。首先,笔者以台湾漫画家蔡志忠先生的国学漫画作品和大陆的国学漫画作品为主,梳理归纳我国国学漫画的发展现状,发现其中的发展趋势。然后,以蔡志忠先生的漫画《老子说》为例,结合问卷调查,通过漫画《老子说》与译注类书《老子注释及评介》、影视《老子》对比,了解漫画相比文字与影视在传播国学经典方面的优势,明白国学漫画产生的内因,另外,通过分析研究受众的接受心理与阅读心理,了解国学漫画产生的外因。最后,研究国学经典漫画化传播的影响,明白其在一定程度上,填平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鸿沟,扩大了国学经典的传播范围,但对于受众也存在阅读浅表化的不利引导趋势。据此,笔者提出相关展望意见,其一,漫画家需扭转漫画是小孩子的专利的观念,并策划与国学相关的系列活动,以期促进国学漫画的较大范围传播;其二,推进数字漫画的发展进程,期望促进国学漫画更好的发展与传播;其三,通过转变功利性阅读现状、提升受众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和受众自身学会调适心理压力的方法,引导受众在漫画入门后主动通过原著深入研读,以希望解决国学漫画浅表化的问题。
刘春
收藏
喜欢
63
商丘姓氏探秘
报纸
51苏姓与商丘(3)我国文学史上有唐宋八大家,先后掀起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给予当时和后世的文坛以深远的影响。其中有“三苏”(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三苏”与商丘有不解之缘,主要是因为北宋时商丘人张方平。张方平是苏洵的恩人、苏轼和苏辙的老师。苏洵对张方平感恩不尽,苏轼和苏辙更是时时不忘老师的恩情。况且,当时的商丘是北宋南京,历史悠久,且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发迹之地,文化积淀丰厚,有很多名胜古迹,是文人雅士仰慕的地方。苏轼和苏辙做官后,多次来商丘。熙宁十年(1077)春,苏轼奉旨知徐州。苏辙罢齐州(今山东济南)掌书记,任应天府签判(宋代选派京官充当各州、府判官时称签书判官厅公事,简称“签判”)。当时,张方平知应天府。苏氏兄弟相约,一同来商丘看望他们的老师,受到张方平热情款待。师徒议及国事,苏轼代张方平作《谏用兵书》,谏朝廷以国家安定、百姓安康起见,不要频于用兵。元丰二年(1079)春,苏轼由徐州知州改任湖州(今江苏湖州)知州,到商丘谒见老师张方平,请求教诲,苏辙奉陪。元丰七年(1084),苏轼因事由黄州团练副使远谪汝州,途中来商丘看望张方平,得旨常州居住作《满庭芳》词,叙中说:“余居黄五年,将赴临汝,作《满庭芳》,一别黄州,既至南都,又蒙恩放归阳羡,再作一篇。”师徒在商丘相见时,张方平实感欣慰。师生诉不尽离别后的想念之情。张方平嘱苏轼为他编撰文集,苏轼欣然接受,完成编撰工作后,作《乐全先生文集叙》,说:孔融志向宏大而立论高远,功业在后世不见流传,然而他英俊豪迈的气度,自然而然地被当时的人们崇尚效仿。他所写的论盛孝章、郗鸿豫的书信,情绪激昂,有大丈夫的风范。诸葛孔明不凭借文章立名,然而他通晓万物之理,并按这道理行事而成就大事的气势,考查一个人的名望与实际是否相符的作风,都从他的言语之中表现出来了。至于《出师表》,语言简明而表意详尽,直率而不放纵,真是大学问家的言论,与《伊训》《说命》相一致,不是秦汉以来那些以博取君王欢心为乐的人能够达到的。我常常遗憾这两个人的文章不能见到完整的。现在,我的先生张安道跟他们也差不多吧。我二十岁那年,凭借弟子的身份在成都见到张公,张公一看见我,就把我当成国中才俊对待。到现在已经三十多年了,先生为启发我、培养我所付出得太多了,然而我始终没有对张公有一点点报效,唯有找到他的文集,亲自抄写,在家中珍藏,并且作此序概括先生所著的大致情况,来等待后世的人们去读它。张方平旧有眼疾,每次发作,都由门下医生王彦若给他医治。王彦若医术很高,据《栾城遗言》:“坡公(苏东坡)于张文定坐上赠二诗,引喻博辩,详切高深。”《赠眼医王彦若》诗曰:“针头如麦芒,气出如车轴。间关络脉中,性命寄毛粟。而况清净眼,内景含天烛。琉璃贮沆瀣,轻脆不任触。而子于其间,来往施锋镞。笑谈纷自若,观者颈为缩。运针如运斤,去翳如拆屋。常疑子善幻,他技杂符祝。子言吾有道,此理君未瞩。形骸一尘垢,贵贱两草木。世人方重外,妄见瓦与玉。而我初不知,刺眼如刺肉。君看目与翳,是翳要非目。目翳苟二物,易分如麦菽。宁闻老农夫,去草更伤谷。鼻端有余地,肝胆分楚蜀。吾于五轮间,荡荡见空曲。如行九轨道,并驱无击毂。空花谁开落,明月自朏朒。请问乐全堂,忘言老尊宿。”此诗详细记录和赞颂了眼医王彦若高超的医技。苏轼在商丘停留三个月期间,游览商丘名胜,登妙峰亭,为妙峰亭题榜(题写匾额),作有《南都妙峰亭》诗一首:“千寻挂云阙,十顷含风湾。开门弄清泚,照见双铜钚。池台半禾黍,桃李余榛菅。无人肯回首,日暮车班班。史君非世人,心与古佛闲。时邀声利客,来洗尘埃颜。新亭在东阜,飞宇临通阛。古甃磨翠壁,霜林散烟鬟。孤云抱商丘,芳草连杏山。俯仰尽法界,逍遥寄人寰。亭亭妙高峰,了了蓬艾间。五老压彭蠡,三峰照潼关。均为拳石小,配此一掬悭。烦公为标指,免使勤跻攀。”(140)
刘秀森
收藏
喜欢
63
论李白诗的女性形象
学术论文
文学作品中历来不乏对女性以及女性处境的书写,尤其是李白诗中的女性形象,自宋以来就多为文学家们所关注。本论题主要运用了文献文学研究法、统计法、比较法对李白诗中涉及女性形象的诗作进行研究。全文由前言、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组成,而正文又分为四章。绪论对“女”字的意义变化进行诠释,梳理自唐之后李白诗中女性形象的一些观点及研究情况并从诗歌史中去梳理了典型的女性形象的内涵演变,并探讨这些女性形象的书写在诗歌中的成熟过程。正文从四个方面对李白诗歌的女性形象书写进行研究。首先据李白目前的生平研究成果,对李白诗中涉及女性形象的诗作进行编年。这里确定的作品编年除本自学界前辈詹锳先生、郁贤皓先生以及安旗先生之外,也有笔者自己的判断和理解。然后,据创作的数量,总结出李白诗中女性形象创作的三个高峰期。其次,是对李白诗中女性形象刻画的一个论述,从诗中女性形象的来源、分类及比较进行探讨。其次,更进一步总结李白诗中典型的女性形象特征,即专情、悲情的后妃;苦情、长情的离妇;豪情、任情的勇妇。最后,从李白诗歌中的女性形象的来源、刻画、特征中思考这些形象的深层意蕴。诗人首先借助诗歌去反映女性生存的处境,并且诗人多关注这些女性形象的情感与内心世界。从而,可以推测出诗人通过塑造不同的女性形象,曲折、含蓄地暗示盛世转衰的时局,表达自己不得志的苦闷,以及自始至终都想要实现理想的渴求与迫切。
高敏敏
收藏
喜欢
63
从历代著名唐诗选本看李白杜甫诗歌的接受
期刊
历代唐诗选本选诗安排、序跋评论常可弥补诗话和文集不载的缺憾,颇有价值,但它们对于唐诗研究的非凡功用,往往被人们忽略。本文通过历代唐诗选本对李白、杜甫诗歌选录的梳理探讨,总结历朝历代对李、杜诗的接受情况,即唐人较崇李,宋人较尊杜,明人李、杜并重,清人反思前人,大胆肯定杜诗之变。
申东城[1,2]
收藏
喜欢
63
留给徐州的文化遗产
报纸
文|徐新民今年是苏轼诞辰980周年,在徐州担任知州940周年。值此“双庆年”之际,徐州苏轼文化研究者推出了一批成果。其中有矿大管仁福教授的《苏轼徐州诗文辑住》,苏轼学会徐新民、陆明德的《苏轼全传·徐州卷》,陆明德的《苏轼知徐州札记》,谭敦容的《苏轼与徐州》,孔伯祥、陈玉兰的《古今诗人用徐州》等等,为此,小编从中选出两篇文章,以飨读者。苏轼与徐州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移知河中府途中,诏命改知徐州,元丰二年四月二十一日,苏轼抵徐州。苏轼一生担任过八地知州,而徐州任期时间为最长者之一。而他留给徐州的文化资源则成为徐州历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查阅徐州过去有关苏轼的研究资料,均以为苏轼在徐州担任知州的时间是23个月。近日,陆明德先生提出,应为24个月。苏轼于熙宁十年(1077)二月到任,在(1079)年三月十日左右离任,根据中华书局孔凡礼《苏轼年谱》记载,元丰元年(1078)闰正月,全年为13个月。以此推算,苏轼在徐州任职时间应为24个月,与密州相同,比湖州、登州、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的时间都长,其业绩也更加煌煌。抗洪保城建黄楼苏轼一生功绩,影响最大、流传最久、最为辉煌者,就是在徐州抗洪保民建黄楼。林语堂把苏轼知徐时期称之为“黄楼时期”。徐州人把苏轼的抗洪为民的情怀誉之为“黄楼精神”。抗洪水、建黄楼、举行庆典、撰写诗文,四位一体,构成了徐州“苏轼文化”的核心。白土寻煤百炼刀彭城原无煤炭,苏轼派人到徐州西南五十里白土镇寻找石炭,开发利用。他的诗歌《石炭并引》真实而形象地记录了这一过程。这首诗是继李白《秋浦歌》第一次把“炼铜”写入诗歌之后,又首次把“石炭”写入诗歌,开创中国文学史上“煤炭诗”之先河,揭开了徐州开采煤炭的序幕。徐州人把《石炭并引》誉之为“石炭之歌”,把苏轼的民本情怀誉之为“石炭精神”。创作与施政同辉苏轼在徐州施政时,在同友人的交往中创作了大量诗词文赋。同代人陈师仲把它集结成《黄楼集》。后由于屡屡遭贬,早已失传。改革开放后,经过董治祥、李世明、管仁福、谭敦容等学者的发掘整理,发现苏轼在徐共创作近370篇作品,平均每两天一篇,这些作品记录和见证了他的辉煌业绩,也反映和表现了他的民本思想以及治国施政的理念,构成了独特的“徐州苏轼文化”。他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黄楼精神”,他的燃烧自己、温暖百姓的“石炭精神”,已经溶入到徐州人的血液里。遗存遗迹多苏轼在徐州的遗迹遗址有七八十处,是全国最多的地区之一。从分布上看,大体上可分三大块:一是以云龙山为中心的遗迹遗址群。这里有张山人故居、放鹤亭、招鹤亭、饮鹤泉、放鹤亭记御碑亭、东坡石床、黄茅冈、东坡石像、杏花村、春晖亭、东坡会馆、云龙湖、苏公塔、圆梦园、苏东坡艺术馆等。二是徐州主城区。这里有故黄河、黄楼、百步洪、显红岛、逍遥堂、快哉亭、苏堤路、燕子楼、石经院、戏马台、抗洪石柱等。三是徐州周围。东有老龙潭;北有桓山、利国运铁河、北山采矿遗址、滕县公堂和西园;西有楚王山、白土镇孤山老矿坑、拱翠堂;南有拔剑泉、雾猪泉、小龙岗苏迈墓、苏家湖、朱陈村等。其中最值得介绍的是“一楼(黄楼)、一河(故黄河)、一山(云龙山)、一湖(云龙湖)”。黄楼。不仅是抗洪保城济民的胜利象征,而且是苏轼在徐州执政为民的永恒丰碑。“一河”是指故黄河。苏轼知徐后,通过治水、用水、咏水,与这条母亲河结下了不解之缘。苏轼在知徐州的诗文中,有50余篇涉及泗水与黄河。九百年来,这条母亲河中流淌的苏轼元素,一直在滋润着古彭大地。“一山一湖”是指云龙山和云龙湖。云龙山位于徐州南郊,由相连的九个山峰组成,蜿蜒似龙,呈东北—西南走向,长约3千多米。苏轼的遗迹大多集中在这里。熙宁十年(1077)六月十五日,苏轼与苏辙一起到徐州西南汉王庙祈求雨停。途经石沟湖,对苏辙说:“若引上游丁塘之水以注,则此湖俨若西湖,而徐州俨若杭州”。一年后苏公调任湖州,成了苏轼的未竟愿望。九百年后的新中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发与建设,终于把石沟湖改造成一碧万顷、波光粼粼的云龙湖。2016年,又被批准为国家5A级风景区,成为徐州最具魅力的旅游胜地之一。
收藏
喜欢
63
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