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高级检索
搜索
搜索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高级检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或
与
非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分类浏览
资源类型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古籍著作
有声图书
研究学者
关键字
眉山
纱縠行
三苏祠
苏轼
三苏祠博物馆
三苏文化
刘清泉
清正廉洁
三苏文化
学风家教
乌台诗案
三苏祠
苏辙
苏洵
苏轼
东坡大家讲
寿苏会
苏轼文物
专题配置标签A
寺
禅室
观
苏洵
苏轼
苏辙
年代
1048
1055
1056
1057
1059
1060
1061
1062
1063
1064
1065
1066
1067
1068
1069
1070
1071
1072
1073
1074
1075
1076
1077
1078
1079
1080
1081
1082
1083
1084
1085
1086
1087
1088
1089
1090
1091
1092
1093
1094
1095
1096
1097
1098
1099
1100
1101
作者机构
万州
丰都
临安
临汝
丹阳
乐山
九江
云阳
仪征
余杭
儋州
六合
兴山
凤台
凤翔
凤阳
华阴
南京
南昌
博罗
叶县
合浦
吉安
吴江
周至
商丘
嘉兴
大余
大冶
奉新
奉节
定州
宜兴
宜城
宜宾
宜昌
宝鸡
宿州
富阳
尉氏
岐山
巫山
巴东
常州
广州
开封
当涂
彭泽
徐州
徐闻
德庆
忠县
怀远
息县
惠州
成都
扬州
扶风
无锡
星子
杭州
梧州
永修
汉阳
沙市
济南
浠水
海宁
涪陵
淮安
淮阳
清远
渑池
湖口
湖州
滑县
潍坊
灵璧
犍为
界首
益都
盱眙
眉县
眉山
秭归
章丘
胶州
芜湖
苏州
英德
荆门
蓬莱
藤县
襄城
襄阳
西安
许昌
诸城
赣州
连云
郑州
都昌
鄂城
重庆
钟祥
镇江
阜阳
阳新
韶关
高安
高邮
麻城
黄冈
找到521条数据
吕祖谦
研究学者
(1137-1181),字伯恭,婺州(今浙江金华)人。家有中原文献之传,长从林之奇、汪应辰、胡宪、张栻、朱熹游,其学益精。以荫补官,隆兴元年(1163)进士,复中博学宏词科,调南外宗学教授。乾道五年(1169),添差严州教授。六年,召为太学博士,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七年,除秘书省正字。淳熙元年(1174),主管台州崇道观。二年,与朱熹、陆九渊会于鹅湖。三年,召除秘省郎,修《徽宗皇帝实录》,奉旨校正《圣宋文海》。五年,迁著作佐郎,兼史职兼礼部郎官,迁著作郎。六年,缴进《海》,以“采摭精详,有益治道",赐名《皇朝文鉴》,除直秘阁。淳熙八年(1181)卒,年四十五。谥曰成。在理学上,吕祖谦与朱熹、张栻齐名,时称“东南三贤"。主张“明理躬行",反对空谈性理,开浙东学派先声,学者称“东莱先生"。在文学上,他也与重道轻文的理学家不同,力求融合道学与辞章之学。所著《吕氏家塾读诗记》,是宋人研究《诗经》的力作,可与朱熹《诗集传》媲美。奉命编纂的《宋(皇)朝文鉴》一百五十卷,收北宋诗文作者两百余人,作品二千一百余篇,选文兼重实用与文采,不因人废言。又编《古文关键》,圈点评注,对古文的体格、源流、命意、结构、句法、字法,多有阐释。所作诗文豪迈骏发,无语录体之习。议论闳肆雄辩,笔锋犀利,叙事之文条理井然,语言清丽。一生著述甚富,除上述作品外,还有《周易本义》《东莱书说》《左氏传说》《春秋集解》《东莱左氏博议》《历代制度详说》《周仪外传》等十多种,并与朱熹合撰《近思录》。其诗文集通称《东莱吕太史文集》四十卷,有宋嘉泰四年(1204)吕乔年刻元明递修本、《续金华丛书》本。另编有《东莱标注三苏文集》五十九卷,《吕氏家塾增注三苏文选》(吕祖谦选,蔡文子增注)。(曾枣庄 曾涛)
吕祖谦
收藏
喜欢
98
赵秉文
研究学者
(1159-1232),字周巨,号闲闲老人,磁州滏阳(今河北磁县)人。金朝文学家、理学家、书法家。金世宗大定二十五年(1185)登进士第,金宣宗兴定元年(1217)拜礼部尚书,兼侍读学士,兼修国史、知集贤院事。金哀宗即位,改翰林学士。赵秉文生性好学,诗文书画皆工,在当时颇有文名。其散文所表现的哲学思想,以程朱理学为主,宣扬仁义道德性命之说。诗歌多写自然景物,善草书,著有《滏水集》等。赵秉文在书法上与同时代的党怀英、王庭筠、赵沨齐名。存世作品有《赤壁图卷题诗》等。赵秉文对苏轼十分推崇,其《东坡真赞》(《滏水集)卷一七),首写东坡少年及第云:“坡仙西来自峨眉,手抉云汉披虹霓。天庭射策如虎罴,奔走魍魉号狐狸。"次写其远谪赤壁、岭南:“大儒发冢挥金矫,要观赤壁窥九疑。南宫玉堂鬓成丝,鸿文大册帝载熙。"再写其文学成就:“入海簸弄明月玑,归来貌悴文益奇。荒坟不朽骨与皮,何况闻望江河驰。"最后四句写观赏东坡之真即欲往从之游,集中抒发了对苏轼的仰慕之情:“壁间倏睹轩须眉,无乃示吾横气机。裹粮问道往从之,人言画图君绝痴。"其《东坡赤壁图》(卷三)称其“平生忠义心,云涛一扁舟";《题东坡眉子石砚诗真迹》(同上)亦称其“忠义":“东坡袖里平原手,忠义胸藏笔发之。"他在《跋东坡四达斋铭》卷二O中说:“东坡先生,人中麟凤也。其文似《战国策》,间之以谈道如庄周;其诗似李太白,而补之以名理似乐天;其书似颜鲁公,而飞扬韵胜,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窃尝以为书仙。"他对宋王朝不能用苏轼深感婉惜:“庙堂竟何人,此老乃石上。盘礴万古胸,入此一砤杖。击去荆舒蛮,扶来司马相。君看熊虎颜,百兽不敢傍。"(卷九《题赵琳画东坡石上以杖横膝肩头》)清吴仰贤《小瓠庵诗话》(光绪间刻本)卷二对赵此诗十分欣赏,认为写出了“坡公气象":“起二句直中肯綮,以下自迎刃而解矣。具此力量,方能写得坡公气象出。"他在《答李天英书》卷一九中说:“尝谓古人之诗,各得其一偏,又多其性之似者。······太白词胜于理,乐天理胜于词,东坡又以太白之豪、乐天之理,合而为一,是以高视古人,然亦不能废古人。至于诗文之意,当以明王道、辅教化为主。六经,吾师也,可以一艺名之哉!贾谊、董仲舒、司马迁、扬子云、韩愈、欧阳、司马温公,大儒之文也,仆未之能学焉。梁肃、裴休、晁迥、 张无尽,名理之文也,吾师之;太白、杜陵、东坡,词人之文也,吾师其辞,不师其意;渊明、乐天,高士之诗也,吾师其意,不师其辞。"(曾枣庄曾涛)
赵秉文
收藏
喜欢
95
林冠群
研究学者
(1943-),儋州中和人。原《海南日报》社总编助理,中国苏轼研究会理事,海南省诗词学会名誉会长,海南省儋州文化研究会会长。1980年以《苏轼与儋县文化》的学术论文参加中国苏轼研究学会成立大会,此后长期从事苏轼研究和海南文史研究。已出版著作有《欧阳修诗文选译》(与周济夫合著)、《新编东坡海外集》《东坡海外集今译》(与林志向合著)、《儋阳东坡遗泽颂》《桂馨楼集》《桂馨楼诗文集》《风雨人生》《评注万蔚周<景庐诗稿>》;点校明丘濬《大学衍义补》(与周济夫合著)、清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点校万历《儋州志》、康熙《儋州志》、民国《儋县志》。此外还发表约三十万字研究苏轼的论文。已发表的各种论文、散文、杂文、小说、政论、史论、文论等多次获奖
林冠群
收藏
喜欢
95
程千帆
研究学者
(1913-2000),原名程逢会,改名程会昌,字伯昊,四十以后,别号闲堂。千帆是其曾用过的许多笔名之一,后来就通用此名。祖籍湖南宁乡,老家在宁乡土蛟湖竹山湾(现改属望城县),后迁居长沙。为九三学社社员,古代文史学家、教育家,在校雠学、历史学、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批评领域均有杰出成就。1928年入金陵中学,1936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历任金陵中学、金陵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职。程千帆是一位以学术为第一生命的学者,兼事诗文创作、著作等,在校雠学、历史学、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批评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著成就。他在唐宋文学研究等领域的学术成就早为学界所公认,著作等身,德高望重。在1958年被迫中断学术研究二十年后,又重新开始教学和研究工作,短短的十多年中,出版了十多部重要的学术著作,其中如《校雠广义》《史通笺记》《文论十笺》《程氏汉语文学通史》《两宋文学史》《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闲堂文薮》《古诗考索》《被开拓的诗世界》《古诗精选》《读宋诗随笔》等,都以精深的学术造诣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程千帆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存世作品有《闲堂诗文合钞》《新诗少作》两种,其中尤以五七言诗成果最为杰出。“将考证和批评密切地结合起来,将批评建立在考据基础上",这是贯穿他一生学术工作的精髓,也是他对古代文学研究在方法论上作出的最重要的贡献。1956年12月23日,程千帆在《光明日报》发表《苏词札记》一文。
程千帆
收藏
喜欢
90
刘川眉
研究学者
(1956-),四川眉山人。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眉山市社科联副主席、眉山市作协常务副主席,中国苏轼研究学会理事、眉山市三苏文化研究员特约研究员。出版文学、文史著作多部,参与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三苏文化与眉山现代化研究"(1999年度)和“弘扬三苏文化,建设中国诗书城"(2004年度)。著有长篇历史传记文学《眉山苏洵》(长江出版社2009年版),获2009年度眉山市第三届东坡文艺奖一等奖;《系变-苏洵大写意》(中国文联出版社201年版)《品中国神童》(上海文艺出版2013年版)等
刘川眉
收藏
喜欢
90
郭沫若
研究学者
(1892-1978),四川乐山人。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字学家、戏剧作家、小说家、新诗奠基人之一。1914年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1930年撰写《中国古代社会研究》。1949年当选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中文联主度等职 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三、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著述等身,涉及众多领域。1961年3月3日郭沫若曾访东坡书院,作《访那大》诗。1962年春,郭沫若又访海南儋州市距东坡旧居桄榔庵约两百米处的东坡井,作《儋耳行》诗,表达对东坡的怀念之情。
郭沫若
收藏
喜欢
89
李焘
研究学者
(1115-1184),字仁甫,一字子真,号巽岩,眉州丹棱(今四川丹棱)人。年甫冠,著《反正议》十四篇,皆救时之大务。绍兴八年(1138)进士,调华阳主簿,再调雅州推官,改秩知双流县。知荣州,除潼川府路转运判官。乾道三年(1167),召对,除兵部员外郎兼礼部郎中。五年,迁秘书少监兼权起居舍人,寻兼实录院检讨官。请外任,除湖北转运副使。八年,帅潼川府路兼知泸州。淳熙元年(1174),召还朝,除江西转运副使。进秘阁修撰,权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四年,拜礼部侍郎,兼工部,改知常德府。乞祠,提举太平兴国宫。起知遂宁府。七年,《续资治通鉴长编》书成,进敷文阁直学士,提举佑神观,兼侍讲、同修国史。十一年卒,年七十,谥文简。李焘笃志学问,博极载籍,搜罗百氏,慨然以史自任,取经传史籍以至宋朝典故,究极始末;用力四十年,编撰成《续资治通鉴长编》-书。其诗文也颇为时人所重,叶适称其长篇详而正,短语简而法,未尝刻意琢镂以媚俗,独于古文坠学加意焉(《巽岩文集序》)。其诗流畅平易,毫无雕琢生涩之感。著述甚富,除《续资治通鉴长编》以外,尚有经学及史学著作多种,又著有文集五十卷(《宋史·艺文志》七署作《李焘文集》一百二十卷),已佚,宋陈起编《两宋名贤小集》收有《李文简诗集》。另编著有《苏东坡年谱》,已佚。(曾涛)
李焘
收藏
喜欢
89
黄震
研究学者
(1213-1280),字东发,慈溪(今浙江慈溪)人。宝祐四年(1256)进士,调吴县尉。历浙东提举常平主管帐司文字,提领镇江转般仓分司。人为点校赡军激赏酒库所检察官,擢史馆检阅。以言事出通判广德军,寻通判绍兴府,升提举常平仓司,除知抚州兼本路提点刑狱,以论奉云台祠。贾似道罢相,除浙东提举常平。卒,门人私谥曰文洁先生。黄震以儒学称,解说经义,务求其是,不执门户之见。学宗朱熹,排佛老,于治术排功利力诋王安石。为文简当,持论侃直,如《平粜仓记》等。著有《古今纪要》十九卷,词约事该,颇有条贯。又有《戊辰修史传》一卷。《黄氏日钞》九十七卷(《宋史》本传称一百卷),收读书杂记及自作诗文,其《读诗文集》十卷中多有对苏轼诗文的评论,有宋绍定二年刻元至元重修本、清乾隆三十二年汪佩锷校刻本、《四库全书》本。《全宋文》卷八O二九至卷八O六O收其文三十二卷。(吴洪泽)
黄震
收藏
喜欢
88
顾禧
研究学者
生卒年不详,字景繁,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两浙转运使彦成之子。居光福山,闭门读书,不求仕进。著书甚多,尝注杜诗,又与吴兴施宿合注苏轼诗(即施元之、顾禧、施宿合撰的《注东坡先生诗》四十二卷,简称《施注苏诗》),陆游序称其“赅洽"。绍兴间,以遗逸荐,不起。后筑室邳村,表曰漫庄,自号痴绝叟。闲居五十年,享高寿而终。尝与张扩唱酬,结为诗社,张赠诗有“虎头文字通前辈,衮衮颛蒙分尺素。天闲老骥日千里,何用盐车追蹇步"之句。元至元间,其侄长卿撰《志道集叙》,称禧以文章擅名,为里中同学所忌,所作《周世宗宫词》,几遭祸难,遂尽焚所著,百余卷诗文无复存者。今存《志道集》一卷,但《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七四疑其出于伪托。另有《补注东坡长短句》(稿本,存佚不明)。(李春梅)
顾禧
收藏
喜欢
87
归有光
研究学者
(1507-1571),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苏州府太仓州昆山县(今江苏昆山)人。著名散文家、古文家。嘉靖十九年(1540)中举人,后参加会试,八次落第,遂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众多。嘉靖三十三年,倭寇作乱,入城筹守御,作《御倭议》。嘉靖四十四年,六十岁时方成进士,历长兴知县、顺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故称“归太仆",留掌内阁制敕房,参与编修《世宗实录》。隆庆五年病逝。归有光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又与胡友信齐名,世称“归、胡"。著有《震川先生集》《三吴水利录》等。另编有《宋大家苏文忠公文选》十六卷。(曾涛)
归有光
收藏
喜欢
87
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