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高级检索
搜索
搜索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高级检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或
与
非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分类浏览
资源类型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古籍著作
有声图书
研究学者
关键字
眉山
纱縠行
三苏祠
苏轼
三苏祠博物馆
三苏文化
刘清泉
清正廉洁
三苏文化
学风家教
乌台诗案
三苏祠
苏辙
苏洵
苏轼
东坡大家讲
寿苏会
苏轼文物
专题配置标签A
寺
禅室
观
苏洵
苏轼
苏辙
年代
1048
1055
1056
1057
1059
1060
1061
1062
1063
1064
1065
1066
1067
1068
1069
1070
1071
1072
1073
1074
1075
1076
1077
1078
1079
1080
1081
1082
1083
1084
1085
1086
1087
1088
1089
1090
1091
1092
1093
1094
1095
1096
1097
1098
1099
1100
1101
作者机构
万州
丰都
临安
临汝
丹阳
乐山
九江
云阳
仪征
余杭
儋州
六合
兴山
凤台
凤翔
凤阳
华阴
南京
南昌
博罗
叶县
合浦
吉安
吴江
周至
商丘
嘉兴
大余
大冶
奉新
奉节
定州
宜兴
宜城
宜宾
宜昌
宝鸡
宿州
富阳
尉氏
岐山
巫山
巴东
常州
广州
开封
当涂
彭泽
徐州
徐闻
德庆
忠县
怀远
息县
惠州
成都
扬州
扶风
无锡
星子
杭州
梧州
永修
汉阳
沙市
济南
浠水
海宁
涪陵
淮安
淮阳
清远
渑池
湖口
湖州
滑县
潍坊
灵璧
犍为
界首
益都
盱眙
眉县
眉山
秭归
章丘
胶州
芜湖
苏州
英德
荆门
蓬莱
藤县
襄城
襄阳
西安
许昌
诸城
赣州
连云
郑州
都昌
鄂城
重庆
钟祥
镇江
阜阳
阳新
韶关
高安
高邮
麻城
黄冈
找到90516条数据
《史记》合传结构论
学术论文
《史记》开辟了中国史传文学以人物为中心叙事的先河,作为其“五体”之一的列传更是以人物为中心叙事的典范。合传,作为列传分类之一,在众多的人物传记中,有着独到的叙事表现。一篇传记是否吸引读者,是否能够传世,其题材的选取固然重要,然而对材料的组织也应该重视。当作家对选取的材料进行组织时,传记就有了结构,这种结构体现着一种秩序和内在的功能意义。 《史记》合传与列传中其它人物传记相比,在结构方面有着独特的表现,这也是其独到叙事表现的原因。是文将分为两个部分去讨论《史记》合传的结构。 第一部分是在理论层面上对《史记》合传结构的分析,这部分主要分三章,分别是“合传”的界定、合传的结构性要素以及合传章法结构。合传的结构性要素分别从顺序、联接、对比等三个方面来分析,其中顺序可见结构的层次,联结使结构的起承转合形成整体,对比则使结构参差变化、比例协调,使结构整体充满一种诱惑性,并在结构上体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在合传章法结构方面,本文分析传文结构和传论结构。 第二部分是对合传具体篇章结构的分析。这部分内容,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应先于第一部分。然而为突出第一部分的地位,故置于此。本文对《史记》29篇合传结构的分析借鉴了《史记菁华录》、《史记论文》、《史记评议》、《史记评注》等的评论方式,一般都是从传首开始评论文中相关句、段的结构功能,例如:设伏、照应、对比等,同时还对传文进行段落归纳,体现出一种时空的转换,也即故事情节的发展。另外,在合传篇末一般都对结构做一总结,以达到篇中具体分析、篇末总结归纳的效果。
王小刚
收藏
喜欢
63
试析宋代大赦赦书内容的演变——以赦书“约束之辞”为中心
期刊
起源于我国先秦时期的赦书最初是对一些特殊罪犯的宽恕文书。汉代,赦书中出现了君主广泛布德施恩的推恩内容。唐代在大救推恩之外扩展出了禁止性条令,即赦书的申禁职能和立法职能。从现存资料来看,宋初赦书内容又重新回归于传统的救罪与推恩方面。北宋中期,赦书中逐渐出现民事方面的约束禁止性规定3从北宋末年到南宋,随着地方州县治理中违法现象的增多,赦书中督察州县的“约束之辞”进一步增加,特别是对地方财政征收问题重复约束申饬。约束性赦文的特征是重申法令,督促地方执行现行法令。这些条文在多次大赦中逐渐成为南宋时期赦书中的固定内容,成为管窥地方财政问题的途径。
郭艳艳[1]
收藏
喜欢
63
中国李白研究会第十五届年会暨李白国际学术研讨会闭幕词
会议论文
(2011年8月27日)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及与会代表:中国李白研究会第十五届年会暨李白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学术研讨部分,现在已经结束了。这次会议有来自全国各地17个省、市、自治区及日本、台湾地区、香港地区等代表60多人,共提交论文60多篇,经过两天来的学术讨论,并在会议期间交流了各方面的科研信息。会议开得严肃认真、活泼生动,取得了极好的效果,
葛景春
收藏
喜欢
63
论《后汉书集解》
学术论文
王先谦的《后汉书集解》被誉为唐章怀太子李贤之后,《后汉书》研究之集大成者。这部著作继承了前人成果,填补了李贤注的许多空白,纠正了李贤注的错谬,虽然《后汉书集解》也沿用了前人研究的一些错误。但仍不失为传统《后汉书》研究领域中的一部总结性的著作。《后汉书集解》自成书以来一直虽备受学界关注,但因为诸多原因,史学界至今未有人对《后汉书集解》的学术价值的进行专题研究。 本篇论文首先就目前《后汉书集解》的研究现状进行调查,并简单回顾了《后汉书集解》前,历代研究《后汉书》的成果,并指出正是由于清代学者的研究成果,为《后汉书集解》成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笔者简单介绍了作者王先谦的生平成就,并简单分析了作者写作《后汉书集解》的原因,以及《后汉书集解》的成书经过,并指出《后汉书集解》不能看作是王先谦的个人学术成果,而是一部以王先谦领衔组织完成的集体产物。 在论文的主体部分,笔者通过对《后汉书集解》中所引用的历代注释,进行全面系统的归类、整理与比较,首次以新史学的角度出发,对《后汉书集解》进行客观全面的研究,并从下面几个方面探讨了《后汉书集解》的学术价值。第一,校勘方面:从对校、本校、他校、理校、和综合校勘等方面,举例说明《后汉书集解》的校勘成果,认为《后汉书集解》在吸纳了前人对《后汉书》校勘成果的同时,又利用善本对《后汉书》进行了一次精校勘,校勘成果有目共睹。第二,在训诂名物方面,对《后汉书》中的一些专有名词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为后代学者研读《后汉书》扫清了障碍,第三,补充史料方面,说明《后汉书集解》充分利用清代学者辑佚成果,补充了大量的东汉史料,成为从事东汉文献研究不可缺少的工具类书籍。第四,考证史实方面,纠正了范晔《后汉书》和李贤注的许多错误,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貌,解决了很多难解之迷,特别是乾嘉学派在考证史实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考史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笔者在此处,仅就《后汉书集解》中常用的考史方法,作了归纳和总结。第五,史评史论方面,虽然以封建正统观为出发点,但某些史论和史评仍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作者在总结《后汉书集解》学术成就的同时,也从校勘和史实考证两个方面指出它的不足和错误,同时探讨了造成这些不足的原因。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尽管《后汉书集解》存在着很多缺陷,但其仍不失为《后汉书》研究领域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著作,同时也是东汉史研究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资料。
黄雄海
收藏
喜欢
63
'东坡范式'与晚清四大家词学门径的扩张
会议论文
提出的“宋四家”门径,追求的是一种从空到实,从虚到浑的技巧完成。从这个角度说,周济的理论可以说无懈可击。后来的理论家也只是在他的基础上略有偏重,蒋敦复言“有厚入无间”,陈廷焯言“沉郁”,谭献言“折中柔厚”,大体近于周济“有寄托入,无寄托出”。而自晚清四大家起,他们很明确地觉得需要扩张词学门径,王鹏运、况周颐等人提出“重、拙、大”的词学高境,将词人的“性情、襟抱、学问”与词格的“闳丽、清疏、醇至”完美地融合,是对周济理论的大发展。而苏轼词在“宋四家”范式转向“宋六家”或“宋七家”范式中,占据着不可代替的作用。简言之,虽然周济也发现王沂孙、吴文英等人的词也能“空际转身”,却没有发现东坡词的“清空”特质远过于吴、王二人;虽然陈廷焯、刘熙载也能发现姜夔词的“藐姑冰雪”与东坡词有类似之处,但对于东坡词的“浑厚”特质却不甚了然。晚清四大家对东坡词的认识显然不仅超越了常州词派以前诸家的议论,也超越了常州词派诸家的论述,他们将苏词的特质无疑挖掘得更为全面,更为深刻了。当代学者也曾着力分析过苏轼词的特点,如王兆鹏提出“东坡范式”,认为唐宋词的演变史主要是“花间范式”、“东坡范式”、“清真范式”的相互更迭,诚为卓论。而认为元明以后,“清真范式”始终是词坛主流;整个清代,也是“清真范式”一直占据上风,此论也大体正确。经过分析可以看到,晚清四大家一直在努力扩张词学的门径,“东坡范式”的回升应该是有力地证明了这点。而且值得深思的是,晚清四大家在新旧学术更替的时代,仍然是采用传统的批评方式,但对苏词认识的丰富性却显然可以包容现代学术批评下所取得的各种论述,这也许说明了晚清四大家的批评的确是传统词学的集大成期,也意味着传统词学的最后辉煌。因为他们不仅对苏轼的批评达到了这一效果,对柳永、姜夔、贺铸等词人的认识同样达到了这一效果。
傅宇斌
收藏
喜欢
63
略论《汉书·艺文志》
期刊
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综合性目录,也是我国史志目录的鼻祖。本文试图对《汉书·艺文志》的体例及《汉书·艺文志总序》作初步的分析,以期了解反映一代藏书之盛的《汉书·艺文志》。
李露[1]
收藏
喜欢
63
江苏省红色旅游与文物保护开发的实证研究
期刊
近年来,红色旅游发展为江苏省旅游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物保护事业提出了新的挑战。从分析江苏省红色旅游与文物保护的现状入手,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访谈等方式进行实证研究,提出了红色旅游与文物保护的互动发展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发展对策。
董敏[1];倪卫红[1];白宁[2]
收藏
喜欢
63
高中选修课教材《论语选读》研究
学术论文
梁启超说:“《论语》为两千年来国人思想的总源泉'。《论语》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著作,顺应时代的国学热潮流,走进中学语文课堂。《论语》选读课体现了语文教育对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视与传承。2006年下半年,大陆五种版本的《论语》选读教材编写完毕并投入使用。这是中国大陆首次尝试编辑“文化论著研读”类选修教材。本文将结合语文新课程理念和台湾版《国学基本教材(论语卷)》的成功经验,用开放的眼光对《论语》选读教材的开发现状与编写做一个全面细致的分析。 到目前为止,大陆开发了五种版本的《论语》选读教材,分别是语文出版社《(论语)选读》,山东人民出版社《(论语)(孟子)选读》,广东教育出版社《(论语)选读》,人民教育出版社《先秦诸子选读》,江苏教育出版社《(论语)(孟子)选读》。本文首先分别对五种版本教材进行了概览,并从《论语》内容的选择和分类、教材编写思想和编排方式两个方面对教材进行了评析。在评析的过程中,引发了笔者对《论语》选读教材的五点思考。 针对这五个问题,本文首先论述了《论语》选读教材的地位及意义,探讨了《论语》作为选读教材对中学生成长的意义。《论语》会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修养,会教授学生如何做人做事,会教授学生如何为学,会打造学生的精神底子。但是从民族心理形成的负面角度思考,《论语》有些糟粕和隐藏的消极因素,会对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性格形成产生有待商榷的影响。这也是很多学者反对青少年读经的原因。因此,本文接着探讨了《论语》中孔子思想现代转型的必要性和途径。最后,本文对《论语》选读教材提出了三方面的建议:教材编辑目标的建议;教材内容分类和选文标准的建议;教材编制理念的建议。在教材编制理念方面,《论语》选读教材要实现现代化;要贴近生活,富有时代活力;要体例灵活而特色鲜明;要倡导采用信息技术,顺应信息化社会。
张群超
收藏
喜欢
63
论范晔《后汉书》帝后纪论中的“春秋笔法”
期刊
范晔继承并发扬了儒家经典《春秋》这部史书的行文手法,即将一字寓褒贬的"春秋笔法"运用于史论中,创造出一种新的史论笔法,在其《后汉书》帝后纪史论中更是多处可见,主要表现为:微言见意,婉而成章;言近旨远,文略理昭;伏脉千里,褒贬互见。使其史论情感表达曲折幽深,讽喻多致,文约而意丰,委婉而多讽,体现出其史论"皆有精意深旨,既有裁味,故约其词句"、"诸细意甚多"的特点。
杨朝蕾[1]
收藏
喜欢
63
司马光的故事
期刊
中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要使诚实的品质从童年和少年时期就深深地扎根于儿童的心灵,成为他们的习惯。
李昭
收藏
喜欢
63
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