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高级检索
搜索
搜索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高级检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或
与
非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分类浏览
资源类型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古籍著作
有声图书
研究学者
关键字
眉山
纱縠行
三苏祠
苏轼
三苏祠博物馆
三苏文化
刘清泉
清正廉洁
三苏文化
学风家教
乌台诗案
三苏祠
苏辙
苏洵
苏轼
东坡大家讲
寿苏会
苏轼文物
专题配置标签A
寺
禅室
观
苏洵
苏轼
苏辙
年代
1048
1055
1056
1057
1059
1060
1061
1062
1063
1064
1065
1066
1067
1068
1069
1070
1071
1072
1073
1074
1075
1076
1077
1078
1079
1080
1081
1082
1083
1084
1085
1086
1087
1088
1089
1090
1091
1092
1093
1094
1095
1096
1097
1098
1099
1100
1101
作者机构
万州
丰都
临安
临汝
丹阳
乐山
九江
云阳
仪征
余杭
儋州
六合
兴山
凤台
凤翔
凤阳
华阴
南京
南昌
博罗
叶县
合浦
吉安
吴江
周至
商丘
嘉兴
大余
大冶
奉新
奉节
定州
宜兴
宜城
宜宾
宜昌
宝鸡
宿州
富阳
尉氏
岐山
巫山
巴东
常州
广州
开封
当涂
彭泽
徐州
徐闻
德庆
忠县
怀远
息县
惠州
成都
扬州
扶风
无锡
星子
杭州
梧州
永修
汉阳
沙市
济南
浠水
海宁
涪陵
淮安
淮阳
清远
渑池
湖口
湖州
滑县
潍坊
灵璧
犍为
界首
益都
盱眙
眉县
眉山
秭归
章丘
胶州
芜湖
苏州
英德
荆门
蓬莱
藤县
襄城
襄阳
西安
许昌
诸城
赣州
连云
郑州
都昌
鄂城
重庆
钟祥
镇江
阜阳
阳新
韶关
高安
高邮
麻城
黄冈
找到90516条数据
苏轼的中秋诗情
报纸
张振营◉核心提示苏轼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巨匠。千古一人的苏轼,无论在当时的宋朝还是后世都人见人爱。他的诗词有很高的造诣,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传唱大江南北。他是超级吃货,真正的美食家,一道美食“东坡肉”蕴涵着生活的智慧。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一种人生态度,凝结幸福生活的秘诀。他对人的宽容和对生活豁达的态度都充分体现了浪漫情怀,让他在文学中充满了诗情画意。他在文、诗、词三方面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书法、绘画亦是成就突出,医药、烹饪、水利等方面的技能同样令人刮目相看。千百年来,苏轼的形象不断被呈现、描绘和刻画。人们诵读苏轼的文章词赋,临摹他的书法,谈论他的生平轶事。他是永不过气的偶像,追随者不分老幼、不分国籍,跨越古今。“西方有莎翁,不及我东坡。”苏轼是人们心中一座不朽的丰碑,是灿烂银河中的一颗耀眼明星。我们平顶山有幸与苏轼结缘。苏轼来过平顶山五次,这里的山山水水留有他的足迹,这里的名胜古迹留有他的诗篇。苏轼与弟弟苏辙葬在郏县,其父苏洵在郏县有衣冠冢。以苏轼为代表的三苏,融入了平顶山大地,融入了平顶山历史,融入了世世代代平顶山人民的心中。苏轼热爱平顶山,平顶山是他灵魂的家园,平顶山父老更是热爱苏轼,甘做苏轼灵魂的守护者。苏轼的“德泽沁人”获得世人的敬仰,因而对其墓、祠倍加爱护,使得苏坟在900年的风雨沧桑中得到完好保存,三苏文化得以弘扬。郏县文艺界从2015年开始,每年的中秋节都要进行“赏明月拜三苏诗歌之夜”活动,郏县籍文学爱好者依次登台诵读苏轼的作品,并在三苏园举办三苏父子祭拜仪式。中秋赏月是我国自古以来的文化习俗,这一习俗在宋代尤为盛行,无论贫富贵贱都要在中秋节这天安排家宴,子女团圆,饮酒赏月,其乐融融,故而流传至今。苏轼对明月情有独钟,写有大量的吟诵明月的诗、文、词。借月抒怀是他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的文人情怀。他一生创作的诗词有3000多首,写到月亮的就有500多首。中秋赏月更是苏轼的必备功课,让我们从他的中秋咏月之作中感知他的喜怒忧愁,探知他所走过的崎岖之路。斗转星移已千年,可每当吟诵这些佳作时,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和他一样置身其境、感同身受了。1苏轼秋月诗中的兄弟深情“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情境交融,感情饱满,耐人寻味,因此900年来传诵不衰。当代更有邓丽君等歌星艺人倾情演唱,可谓中秋佳节必备的精神食粮。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般的语言,给人以美的享受。很多人看到这首大气又绮丽的词,会认为是一首爱情诗。又是朱阁,又是绮户,又是婵娟。但这只是看到的表面,实际是比爱情更牵动人心的一种感情。因为苏轼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子由是苏辙,苏轼的同胞兄弟,比苏轼小两岁。兄弟俩的感情仿佛前世修定,两人一起长大、一起读书,而且还是知己。哥哥苏轼非常喜欢弟弟,到哪里都带着他,苏轼的性格中有豪放浪漫的一面,弟弟内秀沉稳,他们在性格上也是一种互补。21岁的苏轼和19岁的苏辙同时在这年春天考中会试,母亲却在四月份亡故。照顾父亲的责任落在了两兄弟肩上。苏轼去凤翔做官时,弟弟放弃外派的官职,请求留在父亲身边照顾父亲。在苏轼29岁和苏辙27岁时,他们又失去了父亲。苏轼对于苏辙的爱包含了长兄为父那种情怀。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八月十五日苏轼在密州时所作。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以求兄弟多多聚会。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到密州任职。熙宁九年中秋,月色如水,银辉遍地,苏轼与胞弟苏辙已7年未得团聚。此刻,苏轼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词。“人有悲欢离合”。虽然兄弟两人都才30多岁,但是已经领略了人间的悲欢离合——父母早逝,兄弟聚少离多,仕途不是年少时想象的那么风光。已经失去了父母的两个兄弟,都将对方看作人间至亲至爱的人。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这里的“但愿人长久”,更包含着健康、忧患,无不是最深的心情。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连在一起。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的思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也是苏轼借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但愿人人年年平安,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表现了苏轼的旷达和乐观。就在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后不久,苏轼兄弟便得到了团聚的机会。熙宁九年(1076年)冬,苏轼得到移知河中府的命令,离密州南下。次年春,苏辙自京师往迎,兄弟同赴京师。抵陈桥驿,苏轼奉命改任徐州。四月,苏辙又随兄来徐州任所,住到中秋以后方离去。7年来,兄弟第一次同赏月华,而不再是“千里共婵娟”。融融圆月之下,他们共话手足之情,感叹良辰美景不再。明年的此时此刻,我们兄弟又会在哪里赏月呢?人生的哀伤和感慨,苏辙有《水调歌头·徐州中秋》记其事,苏轼则写下这首小词,题为“中秋作”:“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阳关曲·中秋月》)携手看月。那黄昏的云彩消散,天空如此清凉带着寒意。河汉高远,万籁无声,看着月亮如玉盘玉轮缓缓转动。此时,苏轼39岁,苏辙37岁,父亲离开他们已经10年。经历了家人去世,这人间的两位至亲兄弟更懂得中秋的含义和团圆的珍贵。他们在一起,曾经的苏家就未曾破碎;他们在一起,就是一轮圆月,一个心里的家。且中秋之月,是一年中最美最清最圆之月,与他们更是7年之后的月光普照,怎么能不珍惜感怀?人生在世,处处江湖,就算是有心,只怕也很难有机会年年相守啊。果然,第二年中秋,他们没能在一起。“殷勤去年月,潋滟古城东。憔悴去年人,卧病破窗中。徘徊巧相觅,窈窕穿房栊。月岂知我病,但见歌楼空。抚枕三叹息,扶杖起相従。天风不相哀,吹我落琼宫。白露入肝肺,夜吟如秋虫。坐令太白豪,化为东野穷。”(《中秋月寄子由三首》节录)这是苏轼于元丰元年(1078年)中秋在徐州创作的五言诗。作者在中秋夜憔悴卧病,对月感怀,思念弟弟子由,因赋此诗。诗中回忆去年中秋与子由同在徐州观月情景。明月依旧,兄弟却已天各一方,使作者备感人生聚散如浮萍,黯然伤神。病中的苏轼,分外怀念弟弟,也只有在家书和诗词中,看到苏轼最伤感的一面。弟弟,去年中秋我们在城东看水看月,今年我病了,且窗户也是破的,好在可以通过窗子看月亮。而且我今年收入也不好,没了李太白的豪气,变得穷困潦倒。也许只有在自己的弟弟面前,苏轼才可以真正倾诉人生的失意。“明月不解老,良辰难合并。回顾坐上人,聚散如流萍。尝闻此宵月,万里同阴晴。天公自著意,此会那可轻。明年各相望,俯仰今古情。”(《中秋月寄子由三首》节录)这三首诗无不是写的兄弟情,弟弟,我不只是牵挂你,我很想回到过去的岁月啊。也许此时苏轼已经预感到了前途叵测,感觉风雨将至。人世间最能抚慰心灵的就是和弟弟苏辙的兄弟情。果然第二年,“乌台诗案”陡然降临,43岁的苏轼因文下狱,行将问斩。苏辙在皇帝面前以削掉自己的官职和前程为条件,乞求保住苏轼的性命。在一百来个日夜里,苏辙为了救苏轼能跑的门路都跑遍了。苏轼更是觉得对不住苏辙,自己身死事小,照顾一家老小的重任都会落在苏辙的身上。作为哥哥,他情何以堪。“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这首绝命诗是写给弟弟苏辙的,与君世世为兄弟,这是遗言,足以掂量出情感的力量。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五月,苏轼在赴任汝州团练使的路上生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七月二十八日,苏轼病逝常州,次年六月,由弟弟苏辙主张,苏轼的几个儿子从常州扶柩至郏城钧台乡上瑞里(今郏县茨芭镇苏坟寺村)安葬。宋政和二年(1112年)十月,苏辙在许昌病故。苏辙遗言将自己和苏轼埋在一起。如今,两兄弟再也不用担忧长路崎岖,也不必再奔波流离,他们长眠的地方尽管离故乡那么遥远,却也有一座小峨眉山静静陪伴,仿佛在抚慰他们一生的漂泊,用无尽的注视还给他们故乡的安宁与温暖。苏轼和苏辙为什么会同葬在郏县?真相就源于血浓于水的亲情。三苏园里,年年明月照古柏,中秋月,中元月,春江月,月下联诗,兄弟在另一个世界里永远少年。2苏轼秋月诗中的家国情怀每年的八月十五至十八日,是杭州的钱塘大潮活跃期,汹涌澎湃,堪称天下奇观。熙宁四年(1071年)七月至熙宁七年(1074年)九月,苏轼任职杭州通判。公元1073年中秋之夜,皓月当空,微风吹拂。杭州城几乎万人空巷前来钱塘观潮,“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苏轼乘兴观潮,心潮澎湃,作《八月十五看潮五绝》,内含五首。这组看潮绝句波澜壮阔、气象万千,有意到笔随之妙。有实写,有虚写;有感慨,有议论;有想象,有愿望,淋漓恣肆,不落俗套,体现出苏轼诗风英爽豪迈的特色。第一首开头两句:“定知玉兔十分圆,化作霜风九月寒。”这一年中秋,适逢晴朗,所以作者预知月亮会很圆,心情也倍加欣喜。但正是这组五绝给他带来了麻烦和灾难。带来灾难的是第四首:“吴儿生长狎涛渊,冒利轻生不自怜。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这是苏轼以地方官的身份,因看潮而抒发的议论。一是怜借弄潮人的重利轻生,担心他们踏波逐浪,常有被溺死的危险;二是讽喻当时朝廷兴建水利多不切实际,害多利少,难有成效。后来的“乌台诗案”就把这首诗作为罪证之一,诬陷苏轼谤议朝廷,硬是要把他置于死地。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十一月,苏轼由杭州通判调任密州太守。其间,与表兄文与可相交甚厚,经常有诗文往来。文与可知道苏轼对月亮有着特殊的情感,对咏月的诗作有着敏锐的感受,特作诗《待月》寄给苏轼,以期得到回应。诗云:“城端筑层台,木杪转深路。常此候明月,上到天心去。”果然,苏轼寄来了《待月台》一首:“月与高人本有期,挂檐低户映蛾眉。只従昨夜十分满,渐觉冰轮出海迟。”苏轼认为明月与高雅之士是有约期的,君不见,每到十五、十六月亮最圆满的时候,高人雅士都会观月赏月咏月,这难道不就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吗?月光入户侵檐,给人以娟娟似蛾眉的柔情美态。“只従昨夜十分满,渐觉冰轮出海迟”,写出了因满招损的自然规律。满月给人间曾带来无限美景和喜悦之情,然而满即缺之始。诗人久久伫立,眺望远海,观月动情,以人拟月,借月抒感,他联想自己官场失势,心中不免泛起淡淡的愁绪。此时诗人那官场失势的往事,大概正随着海上徐徐升起的明月而浮现在犹如海波一样动荡不宁的思绪之中了。公元1079年四月,苏轼任湖州知州,八月就因“乌台诗案”锒铛入狱。他因此而斯文扫地,备受凌辱,胸中充满着愤愤不平的块垒。这年中秋,他作《妒佳月》:“狂云妒佳月,怒飞千里黑。佳月了不嗔,曾何污洁白。”诗中把莫须有的诬陷喻为“怒飞千里黑”的风伯,再圆满的月亮也因之而黯然失色。“佳月”对此不嗔不怨,相信“毋烦风伯来,彼也易灭没。支颐少待之,寒空净无迹。”“乌台诗案”总算渡过劫波,免除了死罪,可贬斥是万万逃不过的。3苏轼秋月诗中超然的人生态度因“乌台诗案”苏轼被发配到黄州。他没有因此而悲观消沉,而是和前贤哲人一样,以豁然达观的积极态度去面对生命中的每一天,这一时期的诗词创作也多是“发愤之所为作也”,其中的《西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最具代表性,并成为流传千古的经典佳作。在黄州,苏轼中秋夜对月独酌。此时距“乌台诗案”已近一年,回首往事,瞻念前程,不免五味杂陈,百感交集,作《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对月独酌,何等凄苦。他感叹年华逝水,对负罪放逐,势利小人避之唯恐不及感慨良多。有酒少客,门庭冷落,世态炎凉,人情纸薄。月明云遮,才高人妒,忠而见谤,因谗入狱。在这万家灯火的中秋佳节,他却成了一个天涯沦落人,“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情思不尽,落寞不尽。《西江月》中苏轼有凄然落寞的感慨,却没有消沉,躬耕于黄州城东的荒坡,自号“东坡居士”;但入世的理想并没有泯灭,每当出游登临之际,激起思绪万千。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和十月间,他两次秋游黄州城西的赤壁(赤鼻矶),竟三咏赤壁,先后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三篇传诵不绝的杰作。“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在怀古的缅想之中,抒发他“奋厉有当世志”的胸襟和抱负,同时泄遣他与时不遇的抑郁和人生如梦的空寞,在阔大的气势背后隐藏着浓郁的伤情。在黄州的日子里,名闻京都的大文豪苏轼放下身段,与各类人交往,甚得当地人喜爱。他常常是布衣草鞋,一叶扁舟,三四好友,行走游弋在山水之间,把盏饮酒,放浪形骸。早出夜归,但逢明月当空,心情尤为愉悦,往往为之陶醉。“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想象丰富,感情真挚。溪水平静,微风拂面,弥弥浅浪,明月映照。苏轼骑马而行,尽量勒紧马缰,唯恐马蹄声声踏碎这美玉一样的溪光月色。这是他热爱自然、融入自然的一种境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赤壁赋》节录)。此赋通过月夜泛舟、饮酒赋诗引出主客对话的描写,既从客之口中说出了吊古伤今之情感,也从苏子所言中听到了矢志不移之情怀,全赋情韵深致、理意透辟。“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后赤壁赋》节录)《后赤壁赋》是《赤壁赋》的续篇,也可以说是姊妹篇,珠联璧合,浑然一体。前赋主要是谈玄说理,后赋却是以叙事写景为主;前赋描写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后赋则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前赋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后赋则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两赋字字如画,句句似诗,诗画合一,情景交融,同工异曲,各有千秋。《后赤壁赋》沿用了赋体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传统格局,抒发了自己的人生哲学,同时也描写了长江月夜的优美景色。纵观苏轼的一生,他既坚持了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史大夫积极入世、刚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生理想,又保持着超凡脱俗的文化追求。从《赤壁赋》里,我们看到了苏轼在逆境中苦闷彷徨,追求精神解脱的心路历程,同时也从中体验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郏县三苏园的三苏纪念馆里有一张图,标示着苏轼一生中到过的地方,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他去的地方多是所贬之地。一身才华的苏轼几十年的人生几起几落,风风雨雨,失意坎坷,但他变得越来越坦然、越来越豁达。就像杨绛先生说的那样:“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苏轼选择我行我素,有一种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风雨、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苏轼对月亮的喜欢、对月光的追逐,其实是内心的纯净。在郏县三苏纪念馆里还有从苏轼任职地采来的各色土壤标本,它们融合起来就是坚实的大地。中秋夜里,我仿佛看到苏轼从大地上款款走来,仰望明月吟诵千古诗句。
收藏
喜欢
71
宋代《诉衷情》词审美特征探析
期刊
《诉衷情》词调是在宋代较为流行的词调之一,通过对宋代《诉衷情》词作的定量、定性地统计分析,总结出《诉衷情》词多以抒发爱情主题和家国情怀为主,这与其三、四字句的集中分布的句法结构、灵动多样的过片形式,以及尾句多用情和景结章法特点密不可分。《诉衷情》词调的句法和章法特点以及此词的抒情主题令其在抒"怨"和抒"愤"的基础上具有了"典雅悲情"的审美感受。
杨陆海[1]
收藏
喜欢
71
从《王安石传》看梁启超的新史学思想
期刊
梁启超是中国新史学的倡导者,他猛烈抨击中国旧史学,提出"史界革命"的主张,并在自己的创作中践行着他的新史学思想。梁启超所著《王安石传》,突破了旧史学的"四弊"与"二病",体现了他的"注重情感抒发""叙议结合""对比研究"等新史学思想。王安石的改革在历史上长期受到非议,梁启超在《王安石传》中,运用新史学思维、现代科学理念,深入分析王安石的改革,为王安石"翻案",树立了一位伟大的改革者的形象,并宣传他的立宪救国的政治主张。
徐静[1]
收藏
喜欢
71
'媒介即信息'与庄子的技术观--为纪念麦克卢汉百年诞辰而作
会议论文
卢汉的命题"媒介即信息"意味着一种为电子媒介所标志的整体性思维方式.它教导人们,其一,媒介的本质就是其后果,其二,此后果的发生方式是通过人的感觉,其三,如果说文学以感觉为务,那么媒介研究就应该成为文学研究.麦克卢汉读到了庄子"抱瓮出灌"的故事,但这则故事主要是支持他媒介研究的"后果范式",而对于媒介后果的发生特点即整体性和感性的支持,虽不能说绝无,然毕竟十分稀薄,需要拐弯抹角的阐释.其实,庄子对于技术的整体性和感性有大量的直接的论述,惜麦克卢汉未能寓目.麦克卢汉后来遇到了老子,但仍然是飘忽的"神遇",而未能彻底坐实于文本层面.麦克卢汉与道家或扩大而言中国文化的对话需要我们的重新建构,在此建构中庶祈开拓出中国媒介生态学的未来.
金惠敏
收藏
喜欢
71
敦煌本《金刚经》注疏叙录
学术论文
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译经是中国人吸收印度佛教最基本的开端,经疏则是中国人理解、消化、阐发印度佛典思想的见证。《金刚经》是印度大乘佛教经典性著作之一,为历朝历代的宗派祖师及研究者所关注。敦煌遗书中保存了大量的《金刚经》注疏写卷,这些注疏的抄录年代从前秦到唐宋之交跨越多个时代,大多未为历代大藏经所见,且都是译者本人或其入室弟子为之注解,无疑对研究佛教中国化课题具有难以估量的价值。 敦煌遗书一经发现,学术界即对其中的《金刚经》注疏写卷进行了研究,他们撰写题跋、校勘录文、并即时公布复印件或抄本。20世纪30年代以前,中国学者李证刚、陈垣在编目、定名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30年代至50年代,日本学者在录文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主要反映在《大正藏》中。60年代以后,日本学者对部分《金刚经》注疏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绩。中国学者王重民、刘铭恕在编目方面也取得了极大进展。之后,虽然敦煌写卷图版不断公布,研究条件也进一步改善,对敦煌本《金刚经》注疏的研究也发表了不少成果,但却没有出现对《金刚经》注疏作全面介绍与总结的论著,这使得许多研究出现了滞后、重复劳动甚至引用早已被学术界否定的错误结论的情况。 本文共搜得《金刚经》注疏一百多号写卷,参考百年来各国学者发表的相关论著,详细地研究每一号写卷,并撰写出叙录。叙录包括以下内容: 1、文本定名。 2、每件的起迄、存行、书法,并标明在对照本中的起迄页码。 3、与该件可缀合之卷号。 4、该件写作年代和抄写年代的说明。 5、介绍该疏的内容、研究价值,梳理该注疏的流传概况。 6、指出该写卷的目录、图版、录文、题记、研究在已经公开出版图书中的册数、页码。 7、列举引用或研究该写卷的相关研究论著。 为与前人所作的校记性叙录有所区别,本文主要从学术史的角度撰写叙录。具体撰写方面,力图穷尽材料,希望以微薄之力,介绍学界已有研究成果,予学术界研究者以方便, 主要特点如下: 1、收录卷号力求完备。 2、纠正前人的一些错误定名、错误观点和错误定年。 3、列举相关研究成果,以便学者研究、利用。将每个卷号的研究成果分类著录,一目了然,对学者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力求对敦煌遗书中的《金刚经》注疏作一较为全面的梳理与介绍,充分展示这部分文献的多重价值,希望能对相关课题的研究有所帮助。
董大学
收藏
喜欢
71
“茶禅一味”的三重境界
期刊
余悦[1]
收藏
喜欢
71
那年中秋,苏轼写下了“明月几时有”
报纸
每到中秋,人们总会提起苏轼的那阙《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首词诞生在熙宁九年(1076年)的中秋夜,适时,正值不惑之年的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上。是夜,苏轼与同僚欢饮达旦,大醉后写出了这首千古名作。中秋夜,思亲、思友、思故人。苏轼在题注中写道,“作此篇,兼怀子由”,他所思所念的只是弟弟吗?人有悲欢离合40岁的苏轼,已经历了半生风雨。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年仅20岁的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轰动京师。但不久就收到了母亲病逝的噩耗,服丧期满后,又经制科考试,才正式迈入仕途。三年多后,不幸再次降临,苏轼的妻子、父亲接连病逝。再次为官时,他已33岁。这一年是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即位不久的神宗提拔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负责变法事宜。为了躲开新政风暴,苏辙出京为陈州学官。此后不久,苏轼也自请离京,被派往杭州任通判。熙宁四年,在苏轼前往任上的途中,兄弟二人短暂相聚,此后一别就是数年。熙宁七年,苏轼任职期满,上书神宗皇帝“以辙之在济南也,求为东州守”,东州即京东路,下有青州、密州、齐州、沂州、登州、莱州、潍州、淄州八州。于是,苏轼被调往了密州。从南到北,苏轼的生活变得更加艰苦、寂寞。且一到密州,他就陷入了繁忙的公务中,蝗虫成灾,风尘满面。熙宁八年正月,他梦到了已经病逝十年之久的原配妻子王弗,便写下了那首悲切感人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苏轼此时的妻子,是王弗的堂妹王闰之。二人虽然感情和睦,但终究缺少了那份少年夫妻的情谊。安定下来后,苏轼在住所附近废弃的土丘上修葺了一座台子,并写信把这件事告诉了弟弟苏辙。苏辙在回信中为这座台子起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苏轼也写了《超然台记》一文: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褔。其中既有旷达之意,亦有失意之情。时间来到熙宁九年。暮春之际,苏轼在超然台触景生情,写下了《望江南·超然台作》: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此时,苏轼离开家乡眉州已有七年。离家入仕,本是为了匡时济世,但他有满心壮志却难酬,只能蹉跎岁月。种种无奈和怅惘,都隐藏在思乡情绪中。转眼又是中秋。中秋是阖家团圆的日子,但苏轼的至亲,仅剩同在山东却无法相聚的弟弟苏辙一人。在超然台大醉后,苏轼留下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不朽佳句。他心中惦念的是苏辙,但也不仅是苏辙,亦有仕途的进退失据与宇宙寰宇的理趣。年底,苏轼改调至徐州,次年,苏辙赴南京(今河南商丘)任签署判官,兄弟终于得以相见。中秋夜,二人一起泛舟赏月,苏辙写下了《水调歌头·徐州中秋》赠别兄长。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苏轼读后认为它过于哀伤,也和了一首《水调歌头》,用以安慰弟弟。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苏轼在词中设想兄弟二人归乡隐居、相互扶持的快意生活,但世事无常,两年后的中秋,他是在押解途中度过的,三天后就被送进了御史台的监狱。起因只是一份例行公事的奏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调任湖州知州。四月到任后,他在上奏皇帝的《湖州谢上表》中写到: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样一句话,被御史台官员上书弹劾,称他是在攻击朝政,反对新法。当时,王安石已经被罢相,主导变法的正是神宗本人。他不允许有任何的反对声音出现,更何况是苏轼这样十分有社会号召力和影响力的大文人。下狱后,苏轼认为自己凶多吉少,在狱中写下了两首绝命诗,跟苏辙交代后事。当朝多人为苏轼求情,甚至包括退居金陵的王安石。他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太皇太后曹氏也出面干预,表示苏轼、苏辙二人是先皇看重的宰相之才。直到十二月二十九日,神宗下发圣谕,将苏轼贬往黄州,充团练副使,但不准擅离该地区,“乌台诗案”就此销结。在狱103天,对苏轼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此后的一贬再贬,更让他“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从黄州、惠州,再到儋州,苏轼逐渐调整心态,将“致君尧舜”的抱负、“天涯流落”的悲凉,转向自然情趣与人生体悟,成就了超然自得的东坡居士。月有阴晴圆缺除了为大众所熟知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苏轼还写过许多其他中秋词。熙宁六年(1073),苏轼任杭州通判。八月十五钱塘江大潮,是当地的一个盛景。这年中秋,苏轼写下了《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记录了自己观潮的经历。从产生观潮的想法写起,到描绘江潮的澎湃,再到看潮后兴起的感慨与联想。这组诗淋漓恣肆,气象万千。但此时的他很难想到,第四首“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一句,在“乌台诗案”中竟成了“讽刺朝廷水利之难成”的铁证。从现存的苏轼词集来看,他是在任杭州通判期间才开始填词的。但仅仅数年时间,苏轼的词作就达到了极高的水准。《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无须多提,熙宁十年的中秋夜,苏轼不仅写了安慰弟弟的和词,还有《阳关曲·中秋月》一首: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第二年,卧病在床的苏轼又写了《中秋月寄子由三首》,回忆去岁与弟弟同舟赏月的场景。收到苏辙的和词后,苏轼又写了一首《中秋见月和子由》: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何人舣舟临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青荧灭没转前山,浪飐风回岂复坚。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惟楚老。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经历过“乌台诗案”,元丰三年(1080)中秋,初被贬到黄州的苏轼,写下《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在凄冷的秋风、落叶中,苏轼一人饮酒消愁,看被云雾遮住的月亮、感慨虚幻的世事人生。元丰五年(1082),苏轼开始自称东坡居士,更加深入到佛道之问中。中秋时,他写下了《念奴娇·中秋》: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在这首词中,有着《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同样的“琼楼玉宇”“举杯邀月”“起舞徘徊”“今夕何夕”“乘风归去”,但多了一分“冷浸”,也多了几分洒脱。正是这分豁达洒脱,成就了我们所认识的苏轼。大起大落、一生漂泊、满腔热血、世态炎凉,即使在时代的洪流中撞得头破血流,他也没有放弃“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成为冷漠、虚无的自我封闭者。月下的徘怀,佛老的慰藉,给了苏轼力量,让他在红尘中打破精神的枷锁,在人世间尝尽酸甜苦辣的味道。顺也好,逆也好,“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仍在读苏轼,读他的诗文著作,品他的性格魅力,在酣畅淋漓的阅读中,与那个纯粹的灵魂相通。
收藏
喜欢
71
苏老泉应该是苏轼
期刊
苏洵是否号“老泉”,明清学者曾纷纷提出过疑问。章太炎增修《三字经》,就把其中的“苏老泉,二十七”,改为“苏明允,二十七”。那么,苏老泉究竟是谁呢?我认为,应该是苏轼。 生卒年均比苏轼只晚四十年左右的叶梦得在所著《石林燕语》卷十云:“子瞻晚年号老泉山人。以眉山先茔有老人泉,故云。余于卷册间见有‘东坡居士老泉山人’
冬子[1]
收藏
喜欢
71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看许渊冲英译杜甫诗歌
学术论文
杜甫是中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诗的集大成者,素有“诗圣”之称。杜诗蕴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英译杜甫诗歌将有益于中华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生态翻译学由胡庚申教授提出,它着眼于翻译生态系统整体性。胡庚申教授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即翻译是译者的适应与选择。从其对翻译的定义来看,不论是“适应”还是“选择”,都是由译者完成,因此生态翻译学是继“译者主体性”之后又一个以译者为中心的理论。虽然学者们已从诸多视角对杜诗的英译本进行研究,但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来研究的文章还相当匮乏。且由于许渊冲先生在诗歌翻译方面颇有建树,他的译作在翻译界广受好评,故本文选取许渊冲先生英译的杜诗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分析许渊冲英译杜甫诗歌的过程是否是适应与选择的过程。 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以及描述性研究法。作者首先对生态翻译学的定义以及其核心概念进行阐述。并从译者的需求和能力两个方面分析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方面分析译者的适应性选择。通过分析,发现许渊冲英译杜诗是出于他自己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以及把中国文化和文学作品介绍到西方的愿望等,并且符合外部需求,如西方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对中国文学作品的接受。且许渊冲在双语能力以及文化知识方面的储备使其在能力上能胜任杜诗的翻译。作者还通过举例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方面对许渊冲的适应性选择进行了分析,并得出结论--许渊冲英译杜诗的过程是适应与选择的过程。
郑光莲
收藏
喜欢
71
描写翻译学视角之《庄子》内篇三英译本研究
学术论文
《庄子》是一部具有哲学、文学、宗教色彩的中国文化典籍。现存的《庄子》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学术界就各篇的真伪问题一直存在分歧,但一般都认为《庄子》内篇为庄子本人所著。为了能准确把握庄子的思想和文化内涵,本论文主要对《庄子》内篇进行研究。 《庄子》的英译始于19世纪晚期,并一直持续到今天。其译者涵盖英国传教士,美国汉学家以及来自中国本土的学者。本论文从描写翻译学的理论视角出发,并以图里的三个翻译准则为基础,对理雅各、华兹生、汪榕培英译的《庄子》内篇进行研究。图里认为译者在进行翻译时会受到初步准则、首要准则和操作准则的制约。其中,初步准则是控制选材的因素,决定在某一时期选择什么文本通过翻译进入译语文化;首要准则是译者在两种不同语言文化的要求之间做出的选择;操作准则在翻译过程中指导译者做出抉择,并决定译文最终的形式。本论文旨在丰富《庄子》翻译的研究,促进中国文化传播和交流,同时希望论文中归纳的关于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能对其他的典籍英译有所帮助。 本文共有五章。第一章论述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论文的篇章结构。第二章是文献综述。主要简单回顾庄子其人其书和一些英译本,并重点介绍本研究中涉及的三个译本。同时总结前人关于《庄子》的研究成果,并指出未来的研究趋势。第三章主要论述描写翻译学理论。首先,阐述该理论的定义、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霍尔姆斯的翻译学科构架思想;其次,重点论述图里的三个翻译准则;最后,简单指出描写翻译学在中国的现状以及该理论的缺陷。第四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主要分析了三个译本中的三个翻译准则。第一,通过分析三个译本的前言、引言或绪论部分来构建初始准则;第二,通过探讨三位译者对《庄子》内篇中七篇文章标题的翻译来推断首要准则;第王,通过分析三位译者对《庄子》内篇中五类文化因素的翻译并归纳译者采用的翻译策略来获得操作准则。第五章主要总结研究结果并指出本论文的局限性。 通过分析,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如下:在初步准则方面,三位译者选择《庄子》进行翻译的具体原因各不相同;在首要准则方面,理雅各和汪榕培的译本比较接近原语文化,而华兹生的译本更接近目的语文化;在操作准则方面,译者在翻译五类文化因素时采用了直译、意译、增译和音译等翻译方法。
杨春香
收藏
喜欢
71
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