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高级检索
搜索
搜索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高级检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或
与
非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分类浏览
资源类型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古籍著作
有声图书
研究学者
关键字
眉山
纱縠行
三苏祠
苏轼
三苏祠博物馆
三苏文化
刘清泉
清正廉洁
三苏文化
学风家教
乌台诗案
三苏祠
苏辙
苏洵
苏轼
东坡大家讲
寿苏会
苏轼文物
专题配置标签A
寺
禅室
观
苏洵
苏轼
苏辙
年代
1048
1055
1056
1057
1059
1060
1061
1062
1063
1064
1065
1066
1067
1068
1069
1070
1071
1072
1073
1074
1075
1076
1077
1078
1079
1080
1081
1082
1083
1084
1085
1086
1087
1088
1089
1090
1091
1092
1093
1094
1095
1096
1097
1098
1099
1100
1101
作者机构
万州
丰都
临安
临汝
丹阳
乐山
九江
云阳
仪征
余杭
儋州
六合
兴山
凤台
凤翔
凤阳
华阴
南京
南昌
博罗
叶县
合浦
吉安
吴江
周至
商丘
嘉兴
大余
大冶
奉新
奉节
定州
宜兴
宜城
宜宾
宜昌
宝鸡
宿州
富阳
尉氏
岐山
巫山
巴东
常州
广州
开封
当涂
彭泽
徐州
徐闻
德庆
忠县
怀远
息县
惠州
成都
扬州
扶风
无锡
星子
杭州
梧州
永修
汉阳
沙市
济南
浠水
海宁
涪陵
淮安
淮阳
清远
渑池
湖口
湖州
滑县
潍坊
灵璧
犍为
界首
益都
盱眙
眉县
眉山
秭归
章丘
胶州
芜湖
苏州
英德
荆门
蓬莱
藤县
襄城
襄阳
西安
许昌
诸城
赣州
连云
郑州
都昌
鄂城
重庆
钟祥
镇江
阜阳
阳新
韶关
高安
高邮
麻城
黄冈
找到90516条数据
《诗经·国风》植物意象研究
学术论文
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不仅仅是记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生活百态,更是一部详细的周代社会与自然事物的百科全书。整个《诗经》中凝聚了周先民的灵巧与智慧,融入了他们的喜怒哀乐,寄托了他们对生活的期许。《诗经》中的诗篇感物造端,善于用比兴的手法将自己的情感结合诗篇中的植物,去进行抒发,从而使得诗人的“意”与植物的“象”和谐统一,水乳交融。整个《诗经》中的植物描写也就格外的炫目,异彩纷呈。这也是千载之下,沧海桑田,而这些植物意象却仍然鲜活的一如当初,让人读之就产生共鸣,情有所感的原因所在。本文将从四个章节来对《诗经·国风》中的植物意象进行探析。第一章为意象的内涵和《诗经》的植物意象概述,首先对意象的内涵进行梳理,并对意象的分类角度进行论述;另一方面对目前学术界进行的《诗经》意象的研究进行归纳概述。第二章首先对《国风》中的植物进行总结归类,并说明《诗经》中植物意象的重要特点——选择性。因其有选择性,植物意象就融入了诗人的主观体验与思想感情,植物意象也才有了研究的意义。在本章的最后,对《国风》中的植物意象进行了归类。第三章着重探讨《国风》中植物意象所蕴含的艺术价值,从含蓄婉转、质朴清新、意境营造、灵动多样四个方面来进行论述。第四章重点阐释《国风》中植物意象的文化蕴含,主要分为原始的生殖崇拜、古老的交感巫术、实用的功能价值、和谐的自然观念四个方面。窥斑知豹,我们能从植物意象这个切入点,从而看到周代社会广阔的历史生活画卷。结语对全文进行总结,论述对《国风》中植物意象进行研究的必要性与价值。
李亚丹
收藏
喜欢
83
由唐诗派生的成语典故(十八)
期刊
虚无缥缈出自白居易《长恨歌》:“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青天白日出自李白《上留田行》:“田氏仓卒骨肉分,青天白日摧紫荆。”意谓天空晴朗,大白天。金童玉女出自徐彦伯《幸白鹿洞观应制》:“金童擎紫药,玉女献青莲。”旧时道教指供仙人使唤的童男童女。后泛称男女儿童。
子规[1]
收藏
喜欢
83
初中部编教材贬谪文学作品专题阅读教学探究
学术论文
贬谪文学是古代士人经历贬谪之苦后的产物,大都是唏嘘浩叹、愁思苦闷后的披情之作,贬谪士人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体会,催生了许多熠熠生辉的优秀诗篇文章。艰难的谪居环境、生活经历以及由此激发的情感体验为贬谪文人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特殊的动力,他们以贬谪之不幸书写文学之有幸,创作出具有独特审美特质和文化内涵的经典文学作品。贬谪文学中特有的审美内蕴、人生哲思、文化精神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智慧、心智、灵魂,唤醒学生生命成长的感悟。其中所表现出的精神成人的德育价值,是落实新课标“德育为先”教学理念的重要载体,自强不息、责任担当、道德仁义等核心价值理念对学生健康人格塑造具有积极意义。专题阅读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受贬谪文人面对人生坎坷时所共有的豁达态度与高卓的人生境界,体悟不同作家在相同境遇中的不同人生感悟与心态感受,求同比异,体会参差多样的情感表达,树立良好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培养直面挫折的勇气与坚韧品质,构建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部编初中语文教材选取二十多篇唐宋经典贬谪文学作品,对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审美鉴赏、思维发展、文化理解能力意义重大。但目前初中语文贬谪文学教学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例如学生重视考试答题技能,忽视贬谪文化解读;阅读能力不足,文化素养有待提高;学习方式机械,学习方法单一。教师则是以单篇教学为主,忽视类文价值;专业知识不足,难以提炼组织角度等,这些教学问题阻碍了贬谪文学教学的发展。为提高贬谪文学教学水平,发掘高效且有质量的教学方式,本文从学段、文体、学情、特色角度分析部编教材中贬谪文学的选文分布情况,辨析选文中流露出的不同情感态度,寻找贬谪文学的教学要点。依据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分析编者教学意图,将贬谪文学原生价值转化为教学价值,寻找教学点,解决贬谪文学“教什么”的问题。再次,针对现行教学中的问题,对症下药,挖掘贬谪类文本中特有的教学内容、情感内涵与艺术价值。将教学内容其重新组织排列后,提出“窥象见意,以象悟情”“处穷哲学,激浊扬清”“贬谪乡愁,文化传承”三个教学专题,聚焦贬谪个体和历史群体两个维度,提出两种可操作性较强的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贬谪文学知识体系,促进语文知识与情感体验的掌握与迁移,解决“怎么教”的问题。最后以苏轼黄州被贬时期为例,以“黄州突围:灵魂的新生”为专题,提出贬谪文学专题阅读教学的教学设计方案,为语文教学提供参考。
王裕洁
收藏
喜欢
83
《史记》殿本研究
学术论文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成书至今已经两千余年,历代传抄翻刻,形成了复杂的版本系统,不同版本间文字多有差异。梳理版本系统、校勘文字异同,是《史记》研究的基础工作。清代朴学大兴,校勘考证成果颇丰。刊刻于乾隆四年的武英殿本在《史记》版本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是清代前期《史记》研究的重要成果。前人对于殿本《史记》研究尚有不足,其价值亦未深入挖掘。本文试图通过研究殿本《史记》的刊刻,并与明北监本、清金陵书局本相对比,进一步揭示殿本的形成过程及其价值;通过与金陵本对校,揭示殿本的优胜之处,为《史记》的重新校理提供参考。 本论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版本研究,第二部分为异文考证,共四章。 论文引言部分回顾了清末以来的《史记》版本研究概况,梳理了清代以至当今的《史记》校勘工作,并对其得失做了评价。 论文第一章是对殿本《史记》的刊刻研究。本章揭示了殿本的刊刻背景、过程以及校勘所用的底本、校本与方法,对《殿本史记考证》做了详细的研究,最后简要介绍了殿本的翻刻及影响,从《史记》殿本系统的发展角度对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及《四库全书荟要》本做了考察。 论文第二章是对殿本与北监本的比较研究。本章首先从版本形态、源流、缺陷诸方面对明北监本《史记》做了概述,继而通过宏观考察与微观比对揭示了殿本与其底本北监本之间的差异,可见殿本的校理者为完善殿本所做的努力,从而有助于对殿本的形成及其价值有深入的认识。 论文第三章是对殿本与金陵书局本的比较研究。本章首先全面考察了金陵书局刊刻《史记》三家注合刻本的相关情况,对其中的疑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此基础上对殿本与金陵书局本的关系做了描述,进而研究两个版本之间的差异,最后重点考察了金陵本《索隐》注的脱佚问题。 论文第四章是对殿本异文的考证。本章将殿本与金陵本对校,参考前人校勘记,考证殿本的版本异文,以之校改金陵书局本乃至中华书局点校本的诸多讹误。 论文最后为结语。
王永吉
收藏
喜欢
83
乾纲独断——由枢密院长贰的任用看宋神宗军事决策的特色
期刊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执政时期,王安石虽然主导了财经、教育等多项改革政策,但在军事与拓边方面,神宗却是主要的决策与指挥者。神宗时期的枢密院长官,多为与王安石政见相左的保守派官员,往往不参与军事决策,无法发挥为神宗提供建议的作用。因此神宗在军事上的重大决策,经常是在宰相、枢密院不知情的情形下,与边臣将帅讨论后即付诸实行,神宗甚至对军事行动的细节直接干预指挥。这种独断专行的做法以及对幕僚单位的忽视,导致军事决策缺乏严谨性,最后遭致宋夏战争的失败。
雷家圣[1]
收藏
喜欢
83
契嵩非韩的文学意义
会议论文
<正>契嵩(1007—1072),北宋云门宗僧,藤州镡津(广西藤县)人,俗姓李,字仲灵,自号潜子。七岁出家,十三岁剃度。契嵩学识渊博,遍通内外典籍。当时,以欧阳修(1007—1072)为领袖的古文创作群体秉承韩愈(768—824)传统,对立儒学与佛教,不遗余力地以古文为武器打击佛教。嵩契针对韩愈、欧阳修等人的辟佛言论,撰写大量反驳文章,并多次游走京师将其论著呈献给仁宗皇帝及王公贵臣。仁宗甚为嘉赏,嘱传法院将这些著作编入大藏经,并赐契嵩"明教大师"称号。契嵩示寂后,门人收其著作辑成《镡津文集》。《镡津文集》共二十二卷,1其中第十七至十九卷为《非韩》。《非韩》由三十篇文章和
张勇
收藏
喜欢
83
儒、释、道三家思想对苏轼创作的影响
学术论文
纵观苏轼一生思想比较复杂,儒、释、道兼而有之,儒家的仁政爱民理想和《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观点,是他积极用世,提出一些改革主张的思想动力;苏轼十分喜爱《庄子》,晚年又受到佛学的影响,在他头脑中还有老庄的清净无为、超然物外和佛家的身心皆空、与世无争的思想。这些思想就这样既矛盾而又统一的存在于苏轼的身上。 在哲学思想上,他将儒家的坚毅执着、佛家的超脱虚无和道家的率真自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三教融通的独特哲学思维。 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历经磨难并逐步变得超然旷达,最终使超然旷达成为“东坡精神”的精髓,旷达是对政治斗争中失败的超越,是对是非、得失、荣辱的超越;是一种忧患意识和对社会现实积极参与的反映;是超越后对人性、人生的反思与发现,是一种超越束缚,返归本性的生活态度。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全面反思,对是非荣辱和狭隘小我的淡漠遗忘,对人世苦难的自觉承受并在承受中超越苦难,达到了一种高雅脱俗、物我同一的自由境界。即使多次受贬,他仍能创作大量旷达襟怀的诗词,展现自己潇洒旷达的个性形象。 在儒释道三家思想共同影响下的苏轼,其文艺理论也呈现出辨证的特点,在创作论方法论、表现论和艺术风格论中,苏轼强调了“有为而作”和“无意为文”、“无不尽意”和“言止意不尽”与“豪放奇险”和“淡泊有味”的辩证关系,苏轼论文艺的显著特点就是不执于一端,而能顾及艺术因素之间对立的两个方面,既作各自强调,又求其和谐统一,即“违中有和,和中见违”。 苏轼早年深受儒家学说的影响,贬谪时期又接受佛老思想的熏陶,苏轼是儒释道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文学作品的内容上充分体现了入世和遁世的统一,从仕时期,干预政事的同时积极反思人生;贬谪时期,超然物外仍不忘关注民生。 苏轼将其三家思想兼容并蓄,形成一种全新的融通的哲学思想、人生态度和审美范式。
翟晴
收藏
喜欢
83
“世遗”视域下苏轼遗址遗迹地专名词语文化初探——以苏轼长眠地河南郏县为例
会议论文
苏轼被誉为世界"千年英雄",在地名文化遗产融入世界遗产保护范畴的大背景下,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视域,探究苏轼遗址遗迹地的地名文化遗产价值,是苏轼学术研究届面临的新课题。在苏轼长眠地今河南郏县列入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后,进一步探究其专名的词语文化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架起通往世界"非遗"的桥梁,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一、苏轼长眠地专名"郏"的地名史源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载苏轼崇宁元年六月葬"汝州郏城县"。"郏"作为县级政区为始皇十七年(前230年)秦灭韩时所置。,为颍川郡23县之一,秦郏城故址就在今河南省郏县城。
刘继增;张建功
收藏
喜欢
83
中国古代饮酒诗研究——以陶渊明、李白、苏轼为中心
学术论文
饮酒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饮酒诗发展过程中,陶渊明、李白、苏轼三家诗人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本论文以他们的饮酒诗为研究对象,借此对饮酒题材与酒文化作一次深刻而全面的了解。第一章《酒与中国古代诗歌》可视为绪论,概述中国酒的起源,并结合社会、文艺心理学观点,论述酒对诗人生理、心理带来的激发与补偿作用,进而探讨酒与诗人心灵世界的离合关系,借此引出中国饮酒诗演变脉络中的几个重要的主题内涵。第二章至第四章,为陶渊明、李白、苏轼饮酒诗的专题研究,是本论文的主体部分,意在揭示其饮酒诗的特点所在。各个章节的结构安排基本一致。这几个章节都以研究主题内涵为先。古代诗人通过饮酒活动及醇酒的催化,发扬了生命的激情,无所顾忌的倾吐自己的欢乐与痛苦、追求与失望,将整个心灵世界袒露无遗;因此,透过饮酒诗去认识诗人,更易走入他们的内心深处。第二、第三章,把陶、李二家饮酒诗主题内涵,分别按情感之不同进行归纳分析;第四章苏轼的部分,则以三次贬谪时期的饮酒诗为分析重点。其次是艺术手法和技巧的研究。诗歌是一种深具美感的语言形式,诗人们为了让作品生动地表达内心感受,又或者为了使人读起来更加赏心悦目,往往会有意便用一些艺术手法和技巧。这些手法和技巧是依据题旨情境,运用各种语文材料和表现手法,将语言文字提升至更高的艺术层面。陶、李、苏三家饮酒诗的艺术手法皆可见于其他题材,然而在饮酒诗中表现得更为突出。最后,是风格特征的研究。诗歌是诗人品格的体现,它不仅是思想的凝聚,更是情感的抒发,诗人将内蕴其中的真情实感发乎其外,形成一篇篇动人的诗歌,读其诗便如见其人,得以窥见其真实面目。陶、李、苏的饮酒诗,在酒醉之际真率地展示着其独特的人格与情感,只不过由于三人时代不同,境遇不同,更重要的是三人天分迥异,性情个别,因此他们的饮酒诗所呈现出来的风格也是截然不同。第五章将陶、李、苏三家饮酒诗进行比较研究,三人不同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性格,不仅决定了饮酒诗的题材内容,而且深刻影响了他们饮酒诗的风格特征。本章进一步将三人饮酒诗当中的异同之处加以整合比较,再从中撷取交会点,以相互比较的方式来探讨论证,在歧异处分述,在相同处合议,以期能完整分析出三位诗人在饮酒诗当中所呈现出的不同面貌,进而对中国饮酒诗题材和酒文化有更深一层的认识与了解。第六章则是对全文研究观点与成果的一次总结。更多还原
金准锡(Kim JoonSuck)
收藏
喜欢
83
不辞长作岭南人(下)
报纸
□广东惠州彭杰《荔支叹》我愿天公怜赤子这个荔枝季,初食荔枝后,东坡却发出了愤懑之声,《荔支叹》: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支龙眼来。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支露叶如新采。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举觞酹伯游。自注:汉永元中,交州进荔枝、龙眼,十里一置,五里一堠,奔腾死亡,罹猛兽毒虫之害者无数。唐羌字伯游,为临武长,上书言状,和帝罢之。唐天宝中,盖取涪中荔支自子午谷路进。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自注:大小龙茶,始于丁晋公,而成于蔡君谟。欧阳永叔闻君谟进小龙团,惊叹曰:“君谟士人也,何至作此事!”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自注:今年闽中监司,乞进斗茶,许之。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自注:洛阳贡花,自钱惟演始。尽管几个月的生日前他还在诗《无题》“六秩行当启……誓将闲送老,不著一行书”告诫自己不要妄议妄言,但这一颗荔枝,或许激发了胸中积郁情绪,他还是发出了激愤之声。诗里,东坡不光抨击飞车跨海进贡荔枝龙眼,还严重鄙视丁谓和蔡襄进贡大小龙茶、洛阳相君钱惟演进贡牡丹争相买宠。这一篇《荔支叹》,没有赞赏荔枝,而是把政治讽喻、政治关怀寓于其中,表达了对“岁贡”的满腔激愤;没有闪烁,而是直接对现实进行批判。这是根植于对底层百姓疾苦的关切与同情,是苏东坡岭南诗文中闪耀着思想光辉的一篇重要雄文。东坡的《荔支叹》,也引得贬居在筠州的弟弟苏辙作《奉同子瞻荔支叹》,其诗曰“海边百物非平生,独数山前荔支好,荔支色味巧留人,一管年来白发新”。苏辙在诗里还提及了“思归”,但罗浮“山前”的惠州荔枝独好,巧妙地留住了哥哥东坡。嗯,这惠州荔枝,还是治愈“思归”的良药。苏辙对惠州荔枝也高度赞赏。《食荔支二首》日啖荔支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绍圣三年(1096年)四月,又到荔枝季,千古名篇《食荔支二首》诞生:惠州太守东堂,祠故相陈文惠公。堂下有公手植荔支一株,郡人谓之将军树。今岁大熟,赏啖之余,下逮吏卒。其高不可致者,纵猿取之。其一丞相祠堂下,将军大树旁。炎云骈火实,瑞露酌天浆。烂紫垂先熟,高红挂远扬。分甘遍铃下,也到黑衣郎。其二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支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天,在惠州府城“太守东堂”,太守詹范和苏东坡在荔枝树下,置酒,品荔枝。这棵被称为“将军树”的荔枝树是几十年前从“潮州通判权知惠州”的四川老乡陈尧佐先生亲手种植的。这一年,荔枝“大熟”。咱来还原一下当时场景。紫红色的荔枝高挂,与焰火一样的红云相互映照,这梦幻场景里,苏东坡和太守詹范酌着“瑞露”(酒,也许就是东坡自酿的桂酒或真一酒),品着犹如天浆的荔枝,太守还招呼侍从们一起摘一起品尝,哦,还有荔枝树上的“黑衣郎”黑猿猴一起。天浆,记得东坡曾经以“天浆”夸过自己酿的“真一酒”,这是他心中的美味。品着天浆一般的惠州荔枝,立即就激发了先生的灵感,脍炙人口的“日啖荔支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豪情而生。这是他去年《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发出的“南来万里真良图”感慨之后的人生归途设想,作岭南人,是真良图,贬谪万里也不后悔。太守东堂品荔枝后,东坡就迁回嘉祐寺了,但念念不忘荔枝啊。在《迁居》里,他写到“犹贤柳柳州,庙俎荐丹荔”,这是借用韩愈所写老百姓以丹荔祭献柳宗元的典故。其意思是说,我老苏这回吃到的是鲜活的荔枝,胜于柳宗元那个摆在案几上的荔枝,哈哈哈哈哈哈苏东坡先生有点嘚瑟。顺便说一下,现在柳州的“柳侯祠”里的《荔子碑》,据说就是苏东坡的书法大作。从“南来万里真良图”到“不辞长作岭南人”,连苏辙也笑曰“荔支色味巧留人”,惠州荔枝魅力强劲。《三月二十九日二首》墙头荔子已斓斑绍圣四年(1097年),是东坡离开惠州的年头。迁回了嘉祐寺,东坡继续建造白鹤峰的新居。十二月左右,房子建得差不多了,东坡写信给广州推官程全父,求赠“荔支”等果苗,他计划在新居种下荔枝树。新居建好了,绍圣四年(1097年)二月十四日,一家人迁入了新居。东坡在《和陶时运四首》写到“长子迈,与余别三年矣,挈携诸孙,万里远至,老朽忧患之余,不能无欣然”“子孙远至,笑语纷如”,除了还在宜兴的二儿子一家,其余家人终于在惠州团聚了。天伦之乐时,他再一次写到惠州荔枝,却是最后一次。诗《三月二十九日二首》,其二:门外桔花犹的皪,墙头荔子已斓斑。树暗草深人静处,卷帘攲枕卧看山。新居门外,种下的桔子树荔子树花开艳丽,色彩错杂;屋内,子孙欢笑,先生静享天伦之乐。然而竟还有人惦记着投荒万里的老先生,一道“责授琼州別驾昌化军安置”的诰命把他再一次抛向天涯。四月十九日,他带着苏过离开惠州前往儋州,但陆续到惠州来的大儿子苏迈、二儿子苏迨,以及后来苏辙留在惠州的家眷,直到东坡遇赦北归才离开惠州,“日啖荔支三百颗”的故事,在白鹤峰的苏家又继续上演了三年多。苏东坡与惠州荔枝,就此别过。但东坡在白鹤峰新居种下的这棵荔枝,却意义非凡。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东坡在眉山守父丧后要离开眉山时,亲手在院子里栽下了一棵荔枝树,并跟蔡子华等三老约定“树长成以后我就回老家啦”,但却再也没能回老家。22年后,元祐五年(1090年),东坡知杭州,有诗《寄蔡子华》“故人送我东来时,手栽荔子待我归。荔子已丹吾发白,犹作江南未归客”,又说起荔枝,却只剩追忆了。由此,惠州荔枝于苏东坡,或有了“乡情”的意义。虽然重重青山阻断了几千里外的纱縠行亲手栽下的荔枝,但眼前这惠州的荔枝这么甘甜美好,他感慨“南来万里真良图”,他要“不辞长作岭南人”,他又亲自种下荔枝树,这是惠州荔枝生发的“吾乡”情愫,惠州荔枝续了乡情解了乡愁。不辞长作岭南人,这是苏东坡与惠州的千年万年长年之约。
广东惠州 彭杰
收藏
喜欢
83
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