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高级检索
搜索
搜索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高级检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或
与
非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分类浏览
资源类型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古籍著作
有声图书
研究学者
关键字
眉山
纱縠行
三苏祠
苏轼
三苏祠博物馆
三苏文化
刘清泉
清正廉洁
三苏文化
学风家教
乌台诗案
三苏祠
苏辙
苏洵
苏轼
东坡大家讲
寿苏会
苏轼文物
专题配置标签A
寺
禅室
观
苏洵
苏轼
苏辙
年代
1048
1055
1056
1057
1059
1060
1061
1062
1063
1064
1065
1066
1067
1068
1069
1070
1071
1072
1073
1074
1075
1076
1077
1078
1079
1080
1081
1082
1083
1084
1085
1086
1087
1088
1089
1090
1091
1092
1093
1094
1095
1096
1097
1098
1099
1100
1101
作者机构
万州
丰都
临安
临汝
丹阳
乐山
九江
云阳
仪征
余杭
儋州
六合
兴山
凤台
凤翔
凤阳
华阴
南京
南昌
博罗
叶县
合浦
吉安
吴江
周至
商丘
嘉兴
大余
大冶
奉新
奉节
定州
宜兴
宜城
宜宾
宜昌
宝鸡
宿州
富阳
尉氏
岐山
巫山
巴东
常州
广州
开封
当涂
彭泽
徐州
徐闻
德庆
忠县
怀远
息县
惠州
成都
扬州
扶风
无锡
星子
杭州
梧州
永修
汉阳
沙市
济南
浠水
海宁
涪陵
淮安
淮阳
清远
渑池
湖口
湖州
滑县
潍坊
灵璧
犍为
界首
益都
盱眙
眉县
眉山
秭归
章丘
胶州
芜湖
苏州
英德
荆门
蓬莱
藤县
襄城
襄阳
西安
许昌
诸城
赣州
连云
郑州
都昌
鄂城
重庆
钟祥
镇江
阜阳
阳新
韶关
高安
高邮
麻城
黄冈
找到90516条数据
苏轼和王安石的“相爱相杀”
报纸
○小北苏轼和王安石,皆为文坛领袖欧阳修的门生,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从性格上讲,两人都极有个性,王安石很固执,苏轼是个“大嘴巴”。王安石最爱解字,他曾解“波”字,说波就是水的皮啊。苏轼说那“滑”岂不就是水的骨头?因此,王安石很烦苏轼,可是苏轼却最爱迎烦而上,没事就问他:“牛比鹿长得壮,鹿比牛跑得快。但为什么三个牛的‘犇’字,意思是跑得快,而三鹿的‘麤’字意思却是粗壮?”作为文学圈同道,王安石和苏轼惺惺相惜,对对方的文采大加赞赏。王安石写的词不多,但一首《桂枝香·金陵怀古》被看成是怀古词的巅峰之作。连苏轼看了之后,都大为赞赏王安石写词的功力,说王安石真乃野狐精也!而王安石对苏轼的文采也是赞不绝口,说苏轼是几百年才出的大人物。在文学创作上,两人互相欣赏;但作为政治人物,两人观点不合。王安石推行新法时,苏轼经常上书反对,王安石虽然爱惜苏轼的才华,但也知道不可能把苏轼拉到自己阵营中来。就这样,这两位名留千古的大师,在群星璀璨的宋代“相爱相杀”,留下了诸多动人的故事。学习王安石曾先后求学于杜子野、田况等,具有广阔的视野。即使研读儒家经典,也总能说出新颖的见解。在治学方面,他最瞧不起的是董仲舒等汉儒胡乱注解经典,尤其“天人感应”之说更被王安石批评为无稽之谈。他认为,读书人应该抛开汉儒的误导,大胆地去发现经文的“本意”。要通晓儒家经典的内涵,不能只在儒家经典内部转圈子,而是要摒除门户之见,广读诸子百家的著作,乃至《素问》《本草》等实用之书,才能在学业上真正精进。对王安石的学习方法,苏轼大为赞赏,认为他在学术上“网罗六艺之遗文,断以己意;糠粃百家之陈迹,作新斯人”。作诗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王安石离开鄞县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越州(今浙江绍兴),登上飞来峰,写下传世名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山上的塔高“千寻”。古人常忧浮云蔽日、邪臣蔽贤,但年轻的王安石却写出“不畏”二字,表现了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身在最高层”拔高了诗的意境,表现了放眼长远、高瞻远瞩、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这首诗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苏轼认为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而王安石则提出相应的对策,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层层迷雾看到事物的本质。变法治平三年,苏轼父亲苏洵去世,他扶送灵柩回四川眉山安葬。守孝三年之后,苏轼回到朝廷已是熙宁二年,王安石主导的变法轰轰烈烈地展开。同年,苏轼作《议学校贡举状》,反对王安石多录取赞同变法考生的做法;在《拟进士对御试策》中,苏轼将新法比作深夜驾车,周围都是万丈悬崖,而车夫还纵马狂奔,随时会车毁人亡;在《上皇帝书》中,苏轼认为变法“求治太速,进人太锐,听言太广”,过于急功近利;在《再上皇帝书》中,苏轼将变法比作医生在患者身上胡乱试药,不顾病人的生死,他说“今日之政,小用则小败,大用则大败,若力行而不已,则乱亡随之”;熙宁四年二月又作洋洋万言《上神宗皇帝书》,主张“结人心、厚风俗、存纲纪”。苏轼的主张可能多属于老生常谈,但他在批判新法时,总结历史、分析时事,纵横捭阖、雄辩滔滔。钱穆先生就指出:苏东坡的建设性意见几无可取,但他的批判性语言却才华横溢,非常富有感染力。苏轼指桑骂槐,舞文弄墨,反对新法,甚至一度动摇了宋神宗改革的决心。尽管如此,王安石还是尽量容忍,不想和苏轼计较。御史谢景温举报苏轼葬父途中贩运国家专营商品,按照传统社会的潜规则,王安石趁此拿下苏轼轻而易举。然而在查无实据之后,王安石没有动苏轼一根汗毛。直到苏轼做主考官,出题影射王安石利用宋神宗的信任,违背天理,独断朝纲,这已经超出个人恩怨,属于“政治阴招”了,王安石才决心把苏轼赶出朝廷。在王安石的示意下,熙宁四年四月,苏轼被贬为杭州通判。此后,在王安石执政期间的熙宁七年(1074),苏轼还升任密州知州,熙宁九年(1076)又迁徐州知州。用人为推动变法,王安石努力吸收一些有志改革之士参加。例如,熙宁二年四月二十一日,条例司首次派遣八人“分往诸路,相度农田水利、税赋科率、徭役利害”。九月八日,张复礼、李承之又被任命为相度利害官。对于各地变法的主力——提举常平司官员,虽然选任方式大致有三种,即皇帝亲擢、臣僚荐举和宰执堂除,但在王安石变法时,诸路提举常平司官员的选任多由中央变法机构或王安石本人直接控制。例如,在熙宁二年,诸路提举常平官刚设置时,其人选多由置制三司条例司“奏辟属官”充任。苏轼多次上书指责王安石“求治太急,进人太锐”。对王安石急于求成、一意孤行的行为,苏轼比喻为“譬如乘轻车,驭骏马,冒险夜行,而仆夫又从后鞭之,岂不殆哉?”如此一路狂奔,结果必然是弊病百出。对此,王安石不无悲凉地感慨道:洪水是不等人的,不可能等到有了治水之人它才爆发。上古时期大臣中只有鲧能够治水,即使他是祸害,也不能弃之不用啊。乌台诗案元丰二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被逮捕,后在御史台狱受审,史称“乌台诗案”。李定、舒亶、王珪等欲置苏轼于死地而后快,但宋神宗一时举棋不定。立国之初,宋太祖早有誓约,除叛逆谋反罪外,一概不杀文臣。王安石为苏轼做了辩护。此时的王安石虽然退隐了,但宋神宗给了他特殊奏事权,王安石从来没有使用过这一特权,包括他的亲兄弟王安礼遭遇政治困厄,他也不曾向宋神宗言说半句。虽然李定和舒亶都是王安石一手提拔的改革派官员,但王安石非常反感这种“因言获罪”的政治斗争手法,上书“岂有盛世杀才士乎?”据史料和宋人笔记记载,“乌台诗案,上以公疏入方决”。再加上身患重病的曹太皇太后也出面了,同属于苏轼口中“新进”的章惇也积极地营救,并不惜与宰相王珪翻脸。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不违背祖制,再加上宋神宗自己也喜欢苏轼的才华,免了苏轼的死罪。莫逆于心元丰七年七月,苏轼抵达江宁府(今江苏南京)。在这里,他会见了罢相八年的王安石。在苏轼于八月离开江宁府前,他们曾数次会面,相谈甚欢,其结果是两人都有了结邻而住的意愿。王安石和苏轼在钟山游山玩水、谈诗论佛将近一月。历经无数政治惊涛骇浪的王安石,深知苏东坡的性格不适宜官场,他以肺腑之言劝苏轼求田问舍,远离政治。苏轼在黄州时就曾产生过归隐念头,在致王安石书信和致《滕达道书》中,都谈起过曾想买田江宁,相伴荆公终老钟山之下。离开江宁四个月后,苏东坡又作《次荆公韵四绝》,其三如下: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这是苏轼历经仕途坎坷之后的由衷之言。四十八岁的苏轼,在诗中真诚地流露出对六十四岁的王安石这位孤独和老病前辈的同情与感伤。或许钟山相会后,苏轼才对王安石有了完整的理解。制词王安石和苏轼钟山相会之后不到两年,宋神宗驾崩,十岁的太子继位,反对变法的宣仁太后垂帘听政,改年号“元祐”,起用司马光为相,尽废王安石新法。然而,当废到“免役法”时,已回朝廷任中书舍人的苏轼坚决反对,他对王安石变法有了新的认识,认为应该保留其中的合理部分,只是司马光一意孤行,气得苏轼回到家中直骂“司马牛、司马牛”。王安石去世后,苏轼替小皇帝宋哲宗撰写《王安石赠太傅制》,除去可以理解的原因回避具体政治评价外,给予王安石很高的评价。按宋史权威邓广铭先生说法,苏轼这篇“制词”,至今仍是历史上最能传达王安石思接千载、智冠古今的宏大精神境界的文章。(观点资料来源于徐富海著的《变宋》和朱刚著的《阅读苏轼》,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小北
收藏
喜欢
81
契嵩非韩的文学意义
会议论文
<正>契嵩(1007—1072),北宋云门宗僧,藤州镡津(广西藤县)人,俗姓李,字仲灵,自号潜子。七岁出家,十三岁剃度。契嵩学识渊博,遍通内外典籍。当时,以欧阳修(1007—1072)为领袖的古文创作群体秉承韩愈(768—824)传统,对立儒学与佛教,不遗余力地以古文为武器打击佛教。嵩契针对韩愈、欧阳修等人的辟佛言论,撰写大量反驳文章,并多次游走京师将其论著呈献给仁宗皇帝及王公贵臣。仁宗甚为嘉赏,嘱传法院将这些著作编入大藏经,并赐契嵩"明教大师"称号。契嵩示寂后,门人收其著作辑成《镡津文集》。《镡津文集》共二十二卷,1其中第十七至十九卷为《非韩》。《非韩》由三十篇文章和
张勇
收藏
喜欢
81
《中国有三苏 三苏家风家教》新书发布
报纸
本报讯(眉山日报全媒体首席记者李幸)4月26日,《中国有三苏三苏家风家教》新书发布会在成都举办,该套丛书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指导编写,是一套面向青少年的三苏家风家教主题读物。《中国有三苏三苏家风家教》分为小学版和初中版。每册图书分家风、家教两大板块,每个板块选取10-12个家风家教小故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三苏故事以及背后蕴含的家风家教道理。基于学生的认知和阅读规律,小学分册更多选取三苏父子的家风家教故事。故事参考《苏氏族谱亭记》等古籍文献,使用小学生易于理解的语言风格,将历史故事娓娓道来,让他们在读故事中接受家风家教的熏陶。初中分册侧重整个苏门的家风家教,深入阐释故事中的教育理念,使学生明白即使在看似简单、日常的生活场景中,也蕴含着深厚的教育思想,从而让他们体悟苏门家风家教的内涵,并以此践行于生活。据悉,书中用精美插图将重要人物、故事情节展示出来,通过唯美细腻、图文并茂的形式让本书拥有广泛的阅读场景,不仅可作为语文、历史、思政等课程教学的延伸教材使用,还可以在课后延时服务中供学生自主阅读使用,对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具有较大价值。
李幸
收藏
喜欢
81
最是难忘滨湖的咸鸭蛋
报纸
老家滨湖镇位于美丽富饶的微山湖畔,对于靠湖吃湖的滨湖人来说,世上只有两种食物——好吃的和想法子变为好吃的。于是,微山湖在孕育了丰富物产的同时,也诞生了众多的家乡美食,“老鳖靠河沿”“香辣鲤鱼”“含羞鱼丸”“微湖板鸭”……这其中,滨湖的红黄咸鸭蛋更是一道享誉华夏的特色美食。众所周知,滨湖红黄咸鸭蛋是以当地小麻鸭所产的新鲜鸭蛋为主要原料腌制而成。一颗完美的滨湖咸鸭蛋色、香、味俱佳。其蛋壳呈青色,外观圆润光滑,俗称“青皮”。蛋白如凝脂白玉,蛋心黄亮、起沙、流油,黄似红橘流丹。滨湖一带腌制鸭蛋的历史,虽不可详考,但想来也必定久远。在一些相关的旁证记载、考古发现中,我们同样可以一窥全豹。早在南北朝时期,山东寿光人贾思勰在他的《齐民要术》里就详细介绍了咸鸭蛋的做法:“……取杬(yuán)木皮浄洗细茎,剉(cuò)煮取汁。率二斗,及热,下盐一升和之。汁极冷,内瓮中,浸鸭子,一月任食。浸鸭子一月任食,煮而食之,酒食具用。”因为使用香料杬木皮(芫花,一种落叶灌木)的汁和盐腌制,“咸杬子”也成为文献记载中关于咸鸭蛋最早的称呼。这是否就是中国鸭蛋腌制的最早历史呢?一次考古发现给出了答案。2005年在江苏句容的一座春秋时期的古墓中,考古工作者在一个带着盖子密闭较好的陶罐里,发现了满满一罐咸鸭蛋,白花花的蛋虽然比现在的鸭蛋小,但蛋壳保存却基本完好,同时还能闻到一股淡淡的咸味。这个重大发现,被评为当年的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咸鸭蛋的历史也因此被推进到2500年前的周朝时期。两宋时期,民间基本使用《齐民要术》中记载的腌制方法,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就这样写道:“今吴人用虎杖根渍之,亦古遗法。”无论是杬木皮还是虎杖根(一种中药)、牛李根(一种李子树)等,在腌制咸蛋中都还在广泛使用。到了元代,腌制咸鸭蛋的方法进行了革新。陶宗仪在《辍耕录》中记载:“今人以米汤和入盐、草灰以团鸭卵。”对于元代这种用草木灰和盐进行腌咸蛋的方法,在今天的滨湖地区的民间我们依然可以见到。最迟到北宋末年,咸鸭蛋被作为一种商品进行买卖。创作于靖康二年(1127年)的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书中,就有关于咸鸭蛋在市场售卖的记载。可为印证的是,2018年左右,考古学家在“南海1号”——宋代一艘大型商贸沉船上发现了咸鸭蛋,虽不能完全确认是商品,但事实却足以让人浮想联翩: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远销商品中,除了瓷器和丝绸外,也许还有咸鸭蛋。明代或者更早时间,咸鸭蛋在口味又有了创新。切开后红油四溢、蛋黄外层微微泛绿、中间凝固一颗很硬的“小珠子”的咸蛋新品种,重新征服了人们的味蕾。与此同时,咸鸭蛋的药用价值也被人们发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就曾记载这样一个偏方:“俗传小儿多痢,臭咸鸭蛋食之,亦间有愈者。”咸鸭蛋清肺火、降阴火,功能比未腌制的鸭蛋更胜一筹,煮食可治愈泻痢。其中咸蛋黄油有明目养眼的功效,还可治小儿积食,外敷可治烫伤、湿疹。自古都说“药食同源”,想来还是有几分道理的。清代,咸鸭蛋成了待客宴席上的美食。大文学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就说“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漫长岁月中的美食,在保留历史记忆同时,也积淀下了太多的人物故事。滨湖咸鸭蛋当然也不例外。在滕州,苏轼的《滕县时同年西园》与《滕县公堂记》被大家所熟知,殊不知,在民间还流传着东坡先生与咸鸭蛋的一段佳话。元丰元年(1078年)秋天,受好友范仲淹的第四子、滕县知县范纯粹之邀,徐州知州苏轼来滕县视察。在参观过刚刚修葺一新的县衙公堂后,苏轼就去看望了与自己同年考中进士的好友时化基,并参观了时氏的私家园林——西园。对于苏轼的到来,好友时化基欣喜万分,连忙在西园的客厅里大摆宴席款待苏轼。就在酒酣耳热之际,时府丫鬟端上一盘切开并摆出花样的咸鸭蛋,望着盘中的美食,席间频频举筷的东坡先生突然放下了筷子,指着盘中的咸蛋出了一个上联,要大家对出下联:剖开舟两叶,中载黄金白玉。此联用词形象典雅,有一定难度。因一时无恰当物品可对,众人十分为难。恰在此时,园中嬉闹的一位幼童拿着个掰开的石榴跌跌撞撞地跑进屋来。“有了,”见此情景,一年轻的时姓书生脱口说出下联:“敲破罐一坛,内藏珍珠玛瑙。”古滕两大特产咸蛋与石榴一起入句,妙趣成联。众人鼓掌称妙,东坡先生更是大赞“后生可畏”。乘着酒兴,时化基请苏轼一定留下墨宝,苏轼也不推辞,挥毫泼墨,《滕县时同年西园》一气呵成。在“岂独富草木,子孙已成林,拱把不知数,会当出千寻”一句中,苏轼对时氏后辈才俊的赞许之意悄然入诗。只是今天,当我们读起这首诗时,已经很少有人再想起那道滕州版的“东坡美食”——咸鸭蛋了。美食制作是有一定规则的。在滕州民间,腌制与煮食咸鸭蛋同样是有讲究的。腌咸鸭蛋时,天气对味道的影响,以及天上太阳的行踪都会被蛋黄记录下来。阴天腌制的鸭蛋最能入味,如果一个月的腌制期里有三天都是阴天,那你腌的鸭蛋就会咸到齁死人了。腌咸蛋时,如果在日中时分,则蛋黄会在正中。若是上半日腌的话,蛋黄就会偏上,反之则偏下。并且因为鸭蛋与“零”“零蛋”的音形相近,家中有学生考试的那几天,家中老人是断不会煮鸭蛋给孩子吃的,万一保不齐给你带回个老师送的大红“鸭蛋”(零分),那可真是让人追悔莫及。遇上家里有学生参加中考或者高考,鸭蛋无论生与熟都不能送,如果有朋友一不小心送上一篮咸鸭蛋让孩子补补,朋友的缘分,估计八成也就做到头了。“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读着当代作家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你会发现,那流着油的咸鸭蛋里寄托着祖祖辈辈多少代人富裕的梦想,流着油的咸鸭蛋里也流淌着乡愁。
冯君斌
收藏
喜欢
81
苏轼:虽杀风景 免造业也
报纸
■韦明铧主政扬州半年扬州曾有一座苏亭,纪念苏轼。又有一座三贤祠,纪念欧阳修、苏轼和王士禛。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因“乌台诗案”受诬,被贬至黄州。一度出任翰林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密州、徐州、定州等地。后在常州病逝。苏轼是宋代文学的代表。他的词与辛弃疾齐名,并称“苏辛”,文与欧阳修齐名,并称“欧苏”。因为他在扬州做过太守,所以扬州人对他特别崇敬。苏东坡有一首《送杜介归扬州》的诗咏道:“归来邻里应迎笑,新长淮南旧桂丛。”这是他写给友人的诗句,用在东坡本人身上也很恰当。当苏东坡来到扬州的时候,扬州的老百姓都笑了。那是元祐七年(1092)二月,苏轼来到扬州主政,做新一任扬州父母官。他在许多地方做过地方官,细数一下不下十个地方,所到之处都有政声。宋代为防止官员在任职之地结党贪腐,任职时间一般不长。苏东坡在扬州的时间前后只半年,除了人们熟知的废除万花会是他在扬州的政绩之外,还有两件事值得一说。这些政绩,都是传颂人口的。免除农民积欠准许船夫捎带苏东坡从颍州转知扬州的途中,正当初春,看到庄稼长势很好,便遣散吏卒,亲入村落,访问乡亲父老。他看到扬州的农民面有忧色,语气沉痛,说丰年还不如凶年好呢。凶年虽然天灾难熬,只要节衣缩食,还能将就糊口;丰年尽管多打了粮食,因为要缴纳历年积欠,胥吏在门,枷棒在身,反而活不下去。说到伤心处,父老们泪如雨下。得知这一情况之后,苏东坡寝食难安,到府署后连夜挑灯上书,写下《论积欠六事并乞检会应诏所论四事一处行下状》,历述扬州农民之苦,认为农民历年积欠如不免除,现行赋税也收不上来,结果是公私两困。苏东坡请求朝廷暂停催欠,但遭到拒绝。到了夏天,扬州一带瘟疫蔓延,死人甚多,官吏还在催逼“积欠”。苏东坡不得已,又上书《再论积欠六事四事》,终于得到皇帝同意:“不论新旧各种积欠,一律宽免一年。”消息传来,扬州百姓奔走相告,喜形于色。苏东坡在扬州还考察漕运,要求恢复漕运旧法,主张准许官船水手捎带私货出售,这样可以免除船员的生活之忧,以便全心全意以船为家。如果不准船夫私载货物,则船民生活窘迫,往往盗窃官物,于公于私都不利。苏东坡的主张得到了朝廷的采纳,船民也因此安居乐业。苏东坡在扬州的政绩,让扬州人笑逐颜开。力除万花会苏东坡在扬州最大的政绩,是废除万花会。他并不是不爱扬州芍药,他有《题赵昌芍药》诗云:“扬州近日红千叶,自是风流时世妆。”诗人看到赵昌观的芍药,就联想到了扬州芍药盛开的情景。他说赵昌芍药宛如一群身着翠袖薄裳的少女风姿婀娜,而扬州红药像一群身着流行时妆的仙姬时尚风流。芍药古称千叶红花,故以“千叶”代指芍药。宋人对花草尤感兴趣,洛阳牡丹、扬州芍药一时齐名。欧阳修曾作《洛阳牡丹记》。陈淏子《花镜》云:“芍药唯广陵天下最。”芍药的栽培史,据说已有三千年。蔡京到扬州主政,也仿效洛阳牡丹万花会之例,办起了芍药万花会。第二年,王存接任蔡京,也如法炮制。栽花、养花、赏花本是人类爱美的天性,但也要考虑老百姓的实际生活水平和传统风俗习惯。如果把好事办成强迫黎民非办不可的行政命令,那就将一件本来风雅的事情搞得天怒人怨了。苏东坡到扬州后,按照惯例也该举办芍药万花会。不过他了解到举办一次万花会,需费芍药十万余朵,名为与民同乐,举城同庆,其实是长官意志,劳民伤财。那些用百姓血汗栽培出来的鲜艳的芍药花,被无偿地征收,编成花篮,扎成花轿,垒成花宝塔放置于街头,也不过就热闹了十几天时间,然后就成了残花败叶,一扫了之。这种看起来风雅实际上作孽的事情,究竟做还是不做呢?“虽杀风景,免造业也”在苏东坡刚来扬州履新的时候,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正在扬州做通判。晁补之向老师提出想办好万花会,但他没有想到,苏东坡对于万花会毫无兴趣,显示了爱民的吏风和清醒的意识。苏东坡在《以乐害民》中申明了他的主张:“扬州芍药为天下冠,蔡延庆为守,始作万花会,用花十余万枝。既残诸园,又吏因缘为奸,民大病之。予始至,问民疾苦,遂首罢之。万花会本洛阳故事,而人效之,以一笑乐为穷民之害。意洛阳之会,亦必为民害也,会当有罢之者。”苏东坡并不是不懂得欣赏扬州芍药之美。他在《东坡志林》中说:“扬州芍药为天下冠。”他之所以反对万花会,是因为其严重扰民,因此必须废除。但废除万花会的措施,不像免除农民积欠、放宽水手携物那样,让所有的人赞成。因万花会看起来是一件举城同庆的好事,美化家园,优化环境,本无过错,况且花花草草的事历来被视为风雅之举,一旦废除,岂不是大煞风景?对这种反应,苏东坡早有预料。他针对当时的一些非议,在给友人王定国的信中坦然谈了自己的看法,宋人《墨庄漫录》中记道:“元祐七年,东坡来知扬州,正遇花时,吏白旧例,公判罢之,人皆鼓舞欣悦。作书报王定国云:‘花会检旧案,用花千万朵,吏缘为奸,乃扬州大害,已罢之矣。虽杀风景,免造业也。’”关键是“虽杀风景,免造业也”这句话。扬州芍药有许多著名而美好的传说,流传最广的是“金带围”故事。关于新品种“金带围”芍药的形状和颜色,根据沈括《梦溪笔谈》描述是“芍药一干,分四歧,歧各一花,上下红,中间黄蕊间之”。以前扬州芍药未有此一品,又称“金缠腰”。宋代官制,只有宰相穿红色官袍,系金色腰带,因此“金带围”的出现就成为一种即将出现宰相的吉兆,人称花瑞。苏东坡说,扬州万花会动不动用花千万朵,官吏乘机假公济私、敲诈勒索,给老百姓带来无限的困扰和损失。他毅然废除万花会,即使被人说成是“杀风景”,也心甘情愿,因为“免造业也”,即避免了作孽。东坡与扬州风物扬州是东南繁华之地,物产丰富,生活优裕,这让喜好口腹之欲的苏东坡正中下怀。东坡爱吃。扬州的时鲜让他大快朵颐,一首《扬州以土物寄少游》道出了他对尝新的见解:“鲜鲫经年秘醽醁,团脐紫蟹脂填腹。后春莼茁活如酥,先社姜芽肥胜肉。鸟子累累何足道?点缀盘飧亦时欲。淮南风俗事瓶罂,方法相传竟留蓄。且同千里寄鹅毛,何用孜孜饮麋鹿。”诗中提到了鲜鲫、紫蟹、春莼、姜芽、鸭蛋等时令美食,他自己尝了新还不够,还要把它们送给朋友一起大快朵颐。东坡嗜茶。扬州蜀冈新茶在唐代就已出名,及至宋代被列为贡品。这年端午,东坡本来身体欠佳,但有朋友送来蜀冈的好茶,再配上“天下第五泉”的好水,让东坡霍然病愈。他挥毫写了一首《到官病倦,未尝会客,毛正仲惠茶,乃以端午小集石塔》,咏道:“为君伐羔豚,歌舞菰黍节。禅窗丽午景,蜀井出冰雪。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洁。金钗候汤眼,鱼蟹亦应诀。遂令色香味,一日备三绝。报君不虚授,知我非轻啜。”杀猪宰羊,煮泉品茗,端午的美食让苏东坡忘记了病痛。扬州的盆景一向知名,东坡在扬州获得两块奇石,他专门为此写了《双石》诗,并在序中详细回忆在扬州寻获奇石的情形:“至扬州,获二石。其一绿色,冈峦迤逦,有穴达于背。其一正白可鉴,渍以盆水,置几案间。”他回想在颍州时,曾做过一个梦,在梦中看见一个地方叫做“仇池”。他把在扬州获得的奇石名为“仇池”,还把自己的一本杂著题作《仇池笔记》。平山堂与谷林堂苏东坡与扬州的关系十分密切。他在《淮上早发》中说:“此生定向江湖老,默数淮中十往来。”诗中说他十次来往于江淮间,也就是说他曾十过扬州。后来欧阳修离世,当他再经过扬州时,这里已是他寄托对恩师哀思之地。位于大明寺侧的平山堂,是他的恩师在扬州兴建的风雅唱和之所,而在平山堂的后面,就是苏东坡所建的谷林堂。东坡用"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的诗句,表达出对老师的敬重和仰慕。东坡调任湖州路过扬州时,扬州知州鲜于侁在平山堂宴请他,目睹庭前伫立恩师手植之柳,苏东坡深感人事变幻,光阴倏忽,写下了一阕《西江月·平山堂》,以“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之句表达了对恩师的怀念。无论是从政还是为文,扬州在苏东坡心中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从韩琦到欧阳修,再从欧阳修到苏轼,前任与后任、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奖掖、提携和尊重成为中国政坛的千古佳话。【评点】苏轼一生,其豪放的诗文掩盖了他为官的政绩。其实,他历经王安石和司马光的新法之争,却因既反对新法中害民之例,也反对废除新法中的利民之约,故不能容于两端,沉浮辗转。然而他却未曾消沉,无论贬擢,既有把酒问青天的豪情,也有躬身问乡亲的温情,“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苏轼在扬州仅半年,但就在这短短的半年里,他反复上书,为农民减负讲话,免去赋税积欠,为农民赢得喘息;为船夫讲话,恢复漕运旧法,使船民安居乐业;为百姓免遭敲诈讲话,叫停万花会,还芍药之本原。这些事都关系到民众的疾苦,虽然千百年过去了,至今扬州人仍津津乐道。马家鼎【链接】生平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苏洵子。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神宗时任祠部员外郎,因“乌台诗案”被贬。哲宗时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传世。《宋史》卷三三八有传。评说器识之闳伟,议论之卓荦,文章之雄隽,政事之精明,四者皆能以特立之志为之主,而以迈往之气辅之。——《宋史》本传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林语堂理念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掊敛民财,十室九空,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法相因则事易成,事有渐则民不惊。天下治乱,出于下情之通塞。至治之极,小民皆能自通;迨于大乱,虽近臣不能自达。印记元祐七年(1092),苏轼知扬州,主政扬州半年,上书朝廷免除民间积欠,允许运河上船夫私载货物,罢除劳民伤财的万花会,深得民心。创谷林堂,纪念其师欧阳修。清有三贤祠,纪念欧阳修、苏轼、王士禛。除扬州郡城,高邮、邵伯、仪征等地都曾留下他的足迹,高邮文游台因其得名。【名词解释】乌台诗案乌台诗案发生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当时御史上奏疏弹劾苏轼,称苏轼在所上谢恩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并罗列其四大罪状。后又从其所作大量诗词中搜寻证据,指控苏轼反对变法新政,如称其《山村五绝》中“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讽刺青苗法。七月,苏轼被捕,八月,押解御史台受审。结果被贬谪黄州,任团练副使,王诜、王巩、苏辙等人受牵连。此案因御史而起,御史台署内遍植柏树,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又有乌台之称,乌台诗案因而得名。苏门四学士苏轼弟子众多,而他对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四人格外赏识,称他们“皆世未之知,而轼独先知”,四人得苏轼推介,很快名满天下,号称苏门四学士。其中秦观字少游,高邮人,为婉约派一代词宗,其他三人都曾在扬州、镇江一带为官或居住,高邮文游台、邵伯斗野亭等名胜都留下了东坡师生的足迹与诗篇。东坡志林苏轼所著《东坡志林》,五卷,记述宋神宗元丰至哲宗元符二十年间的朝野掌故、人物事迹,并涉及梦幻幽怪、神仙方技等,内容丰富驳杂,篇幅短小精悍,有史论,有杂说,有作者的宦游经历和生活感悟。是一部影响很大的笔记体名著,对于研究作者生平事迹及宋代历史文化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收藏
喜欢
81
孟子对儒家天命观的发展及意义概论
会议论文
经由孟子,儒家之伦理道德第一次拥有了形而上的终极依据;在天人关系上,孟子强调'人'可以发挥自身之主观能动性,从而'知天'、'事天';在社会政治领域,孟子将'天命'与'民意'相系,并赋予天命具体之判断依据。这些对儒学之发展和后世中华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刘子宽
收藏
喜欢
81
庄子“物化”思想浅析
会议论文
“物化”是庄子哲学中意涵极其丰富的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庄子》“一气聚散、一体流变”的宇宙观.本文从自然层面上的“物理之变”和精神层面上的“心与物化”两个方面来说明物化不仅强调万物以气为根据的变化,更在人与万物之间建立关联与感通,实现物我交融的忘我状态,体现了道家式的“天人合一”的生命境界.
刘娇娇
收藏
喜欢
81
李白诗歌在西班牙语世界的译介与研究
会议论文
—、引言1492年10月12日,怀揣西行到达中国梦想的热那亚人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在美洲登陆,发现中国之旅"止步"于地理大发现,但美洲却并未成为中西交流的障碍,而是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第三极"。因为西班牙人将自己的语言带到美洲,自此,汉文化同西班牙语文化的交流不局限在中国与西班牙之间,而是中国同欧洲、美洲与非洲共22个西语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李白诗歌在西语世界的传播就起步于西语美洲,拉美现代主义诗歌先驱尼加拉瓜诗人鲁文·达里奥(Ruben Darío)追求诗歌形式的创新,着墨于雅
李翠蓉
收藏
喜欢
81
中学语文教材中怀才不遇主题古诗文教学研究
学术论文
怀才不遇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永恒不变的主题。对于古代士人来说,怀才不遇是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对个体的文学创作有一定的影响。困顿窘迫的生活现状并不能击垮文人的精神意志、浇灭其创作热情,反而增强其创作动力,涌现出了众多经典、有价值的怀才不遇主题古诗文。这类主题的古诗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也占有一定的分量和地位,这些作品常常以其优美的语言、典丽的造境、纯熟的技法给中学生一定的审美体验,同时还具有丰富的文学涵泳价值和德育价值。本论文中,笔者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对中学语文怀才不遇主题古诗文的教学实践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探索,希望能为语文教师执教怀才不遇主题古诗文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第一章根据人教版初中和高中语文教材、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对中学语文教材中怀才不遇主题古诗文的选编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怀才不遇主题古诗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选编呈现出纵向跨度大、横向分布广的趋势,初高中各个年级和学段基本都有选入篇目。在题材角度和朝代维度上,怀才不遇主题古诗文的选编也极具特色。此外,笔者还根据教材中选录的作品对怀才不遇主题诗文的精神内涵作了深入研究和探析。 第二章探究中学语文教材中怀才不遇主题古诗文的教学价值。围绕该主题古诗文的审美价值、情感价值和德育价值,笔者对教材中的古诗文进行深入剖析和归类,力求从文本层面解读这类古诗文。在审美特色上,怀才不遇主题古诗文有独特的寄情方式、具体的意象和典型的表现手法。在怀才不遇主题古诗文中,作者多借助景物抒发自己的感情,同时以外物作为寄托,丰富作品的情感表达。在意象表现上,这类古诗文有多种典型意象蕴含其中。在德育价值上,这类古诗文对中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也具有巨大作用。 第三章是对怀才不遇主题古诗文的具体教学策略进行探讨。笔者从理论角度,为该主题古诗文的文本解读提供了三个方面的参考建议,从方法维度,提出了利用诗文地图、群文阅读和任务探究等方式来建构教学思路,从教学抓手上,笔者以意象和表现手法为依据,指导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关注其写作技巧。 第四章笔者进行了相关的教学实践,首先以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和《始得西山宴游记》两篇课文为例,进行了比较阅读课型的教学设计。其次,笔者还选取了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赤壁赋》与苏轼的其他怀才不遇作品组合,设计了一个群文阅读的教案,为语文教师进行该主题古诗文的教学提供参考。
孟倩
收藏
喜欢
81
文学流派【三苏】
报纸
编者按:我国文学史上,诗人词家多若繁星,他们或因风格相近,或因时代相同,或因同乡好友,或因父子师生,而各自被归入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有前有后,有大有小,地位也有高有低。了解和熟悉它们,对于理解鉴赏诗文大有裨益。三苏指的是北宋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父子三人在文学成就上各有建树,因此被人合称为“三苏”,清代名臣张鹏翮撰大门联赞三苏:“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最为大雅。
收藏
喜欢
81
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