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高级检索
搜索
搜索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高级检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或
与
非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分类浏览
资源类型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古籍著作
有声图书
研究学者
关键字
眉山
纱縠行
三苏祠
苏轼
三苏祠博物馆
三苏文化
刘清泉
清正廉洁
三苏文化
学风家教
乌台诗案
三苏祠
苏辙
苏洵
苏轼
东坡大家讲
寿苏会
苏轼文物
专题配置标签A
寺
禅室
观
苏洵
苏轼
苏辙
年代
1048
1055
1056
1057
1059
1060
1061
1062
1063
1064
1065
1066
1067
1068
1069
1070
1071
1072
1073
1074
1075
1076
1077
1078
1079
1080
1081
1082
1083
1084
1085
1086
1087
1088
1089
1090
1091
1092
1093
1094
1095
1096
1097
1098
1099
1100
1101
作者机构
万州
丰都
临安
临汝
丹阳
乐山
九江
云阳
仪征
余杭
儋州
六合
兴山
凤台
凤翔
凤阳
华阴
南京
南昌
博罗
叶县
合浦
吉安
吴江
周至
商丘
嘉兴
大余
大冶
奉新
奉节
定州
宜兴
宜城
宜宾
宜昌
宝鸡
宿州
富阳
尉氏
岐山
巫山
巴东
常州
广州
开封
当涂
彭泽
徐州
徐闻
德庆
忠县
怀远
息县
惠州
成都
扬州
扶风
无锡
星子
杭州
梧州
永修
汉阳
沙市
济南
浠水
海宁
涪陵
淮安
淮阳
清远
渑池
湖口
湖州
滑县
潍坊
灵璧
犍为
界首
益都
盱眙
眉县
眉山
秭归
章丘
胶州
芜湖
苏州
英德
荆门
蓬莱
藤县
襄城
襄阳
西安
许昌
诸城
赣州
连云
郑州
都昌
鄂城
重庆
钟祥
镇江
阜阳
阳新
韶关
高安
高邮
麻城
黄冈
找到90516条数据
四川眉山:全力打造环成都文旅经济带新兴增长极
报纸
日前,眉山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在当地召开。会议传达了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精神,对当前形势下文旅经济发展形势进行了深入分析,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眉山人文资源底蕴深厚,东坡文化、彭祖文化、竹编文化源远流长;这里生态资源得天独厚,位于大峨眉旅游圈内,是上佳的生态康养旅游目的地。坐拥如此厚重的自然和人文资源,眉山市近年来大力发展旅游业,取得瞩目成绩。尤其是今年以来,眉山市大力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下一步,该市还将乘势而上、抢抓机遇,努力开创眉山文旅发展新格局,全力建设环成都文旅经济带新兴增长极。文旅融合成效凸显接待游客3010.47万人次,同比增长10.94%;实现旅游总收入269.44亿元,同比增长18.48%,完成目标任务的60.05%……半年之际,眉山旅游交出了这样的答卷。眉山的旅游经济保持了如此高速的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迸发出的新活力。今年1月下旬,“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工匠精神”纪念苏东坡诞辰982年寿苏会暨眉山市第二届民间文化技艺广场汇活动举办。活动期间,精湛的民间技艺和多项非遗技艺展示、非遗产品展销吸引了数十万人次远近游客和眉山市民慕名而来,在促进眉山文化传承发扬的同时,有力拉动了旅游消费。上述活动只是眉山加速文旅融合发展的案例之一。在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过程中,该市始终坚持规划引领。今年以来,《眉山市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8—2035)》和《眉山市全域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加快编制,其中均把文旅融合作为一大重点;《眉山市文化和旅游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也已启动前期工作。作为眉山文旅融合的窗口和形象,三苏祠是文旅精品打造的一大重点。今年以来,该市多管齐下,全力做精三苏文化,启动了三苏祠博物馆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工作,力争以此为核心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旅游经济的发展。文创产品的开发也是一大亮点。以苏东坡最具影响力的画作——《潇湘竹石图》为核心元素,眉山设计开发出茶席、直尺、书签、电脑包、手提袋等产品,连同三苏祠东园碑廊的拓片文创和“东坡飘雪”文创茶等产品,在2019四川旅游商品大赛上一举斩获金奖;彭祖卡通公仔彭祖祖常系列文创产品、竹手表荣获银奖,洪雅瓦陶茶具系列荣获铜奖。文创产品的极大丰富,不仅让眉山文化进一步走向世界,也有效延长了旅游产业链条。重大项目引领发展要让文旅经济实现快速、健康发展,文旅重大项目的支撑必不可少。在这方面,眉山可谓优势明显、潜力巨大。在彭山区青龙镇,未来将呈现出一座集童世界乐园、国际会展中心、演艺中心、运动中心、婚礼庄园、欧式城堡酒店于一体的综合型游乐世界。该项目由恒大旅游集团投资打造,总规划占地2585亩,总投资不低于300亿元。“恒大童世界”只是眉山若干文旅重大项目之一。当前,眉山市在建重点文旅项目19个,计划投资2109.3亿元,中法农业科技园、中日国际康养城、石佛生态湖畔、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综合开发、丹棱国家乡村公园、青神国际竹艺城等在建重大项目稳步推进;黑龙滩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中国彭祖国际健康养老养生文化城、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整体开发建设项目、恒大童世界、乐高乐园等5个项目均已纳入100个四川省级重点推进项目。今年上半年,眉山市再度完成文化旅游项目投入51.5亿元,占全年目标任务的51.5%。与此同时,该市通过系统梳理,确定了54个储备签约项目,计划投资4056.3亿元。围绕项目建设,眉山市拟定了一系列有力举措,全力确保重大文旅项目有序推进。首先,该市将文旅发展重点项目纳入市领导联系指导工作机制;其次,成立了文化旅游产业专项推进组,负责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工作;同时,将文化旅游产业项目推进情况纳入主动作为创一流目标绩效考核,切实兑现奖惩……四川省旅游业界人士一致认为,眉山毗邻成都的区位优势明显,一系列文旅重大项目均是高点起步,投入运营后极易形成“爆点”,为当地文旅经济带来爆发式增长。坚定信心阔步前行日前召开的眉山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无疑为全市进一步加快发展文旅经济坚定了信心。的确,眉山不仅拥有东坡文化的韵味、美丽宜居的生态、垂涎欲滴的美食,还坐享紧邻成都、靠近机场的地理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文旅经济可谓“正当其时,大有可为”。“我们要力争到2023年,使全市旅游总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面对新形势和新机遇,眉山市委书记慕新海掷地有声。目标既定举措随行工作机制方面,眉山市将建立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筹相关部门定期研判、分工推进;将建立规划统筹机制,整合串联全市文化旅游资源,打造东坡故里、森林度假、竹编泡菜等10条精品文旅线路;将创新市场运作机制,邀请专业团队,整体策划包装“东坡文化”IP;要创新财政激励机制,制订完善一系列创建奖补支持办法;要创新服务供给机制,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补短板“三年行动”。公共服务方面,眉山市将构建“快进慢游”的交通网络,一方面深入推进“千亿交通大会战”,提供便捷的可进入条件;另一方面配套建设健身观光步道、骑行绿道、游憩观光廊道建设,打造宜居宜游的“慢行系统”;将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提供标准化、精细化、人性化服务;将推进文化综合执法改革,加强旅游景区执法队伍建设,实施旅游企业“黑名单”制度,确保服务水平大幅提升。项目建设方面,眉山将进一步加快推进已签约重大项目建设,力争迅速形成新动能、新增量;同时瞄准国际国内知名文旅企业、文旅集团,再引进一批文旅大项目。新业态打造方面,眉山将依托深厚的东坡文化,突出“研学游”;依托中国泡菜食品国际博览会、国际(眉山)竹产业交易博览会、东坡文化国际学术高峰论坛等品牌活动,突出“会展游”;依托彭祖长寿文化、养生文化以及中日国际康养城、恒大养生谷等项目,突出“康养游”。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新形势下,眉山市将全面贯彻落实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精神,坚定信心大力发展文旅经济,使其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白骅伍小花)
收藏
喜欢
72
苏洵与北宋古文革新运动
期刊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卒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他的一生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二十七岁以前,是他“少不喜学”的时期;从二十七岁到四十七岁,是他发奋读书的时期,四十七岁以后,是他的文章名震天下的时期。 关于苏洵二十七岁以前的情况,我们现在所知甚少,只能从他和同时代人的一些简单记述中略知梗概。他在《送石昌言使北引》中说:
曾枣庄
收藏
喜欢
71
学术批评不能置学术规范于不顾——就《东坡词笺注补正》答陈永正
期刊
陈永正《东坡词笺注补正》一文,对包括拙著《东坡词编年笺证》在内的三种东坡词笺注进行了批评,其中主要条目是对拙著的批评。遗憾的是,经过逐条细检,发现陈文的大部分"补正"都有硬伤:或释词时随便改变本意;或不顾语境以及全篇;或释典而忘义;或因对典章制度与人文风俗的陌生而导致误解;或对事实真伪的考订仅凭臆测;或任意阉割与歪曲别人的著作;甚至直接指人为误却不论证何以误。本文对此分类驳证,一方面列出资料凭读者按断,而更重要的则是期望建立一种严谨的学术风气与严正的学术规范。
薛瑞生[1]
收藏
喜欢
71
试析乾隆帝书画鉴赏活动之特征
期刊
继唐太宗、宋徽宗、元文宗后,清乾隆朝内府书画收藏再次达于鼎盛。一方面,乾隆时代,海内统一,国力强盛,社会相对安定,为内府书画的高度聚集提供了有力保障。另一方面,乾隆帝喜好与个性等主观因素构成收藏鉴赏活动持续进行的根本动因。乾隆帝对书画收藏兴趣之养成,
刘迪[1]
收藏
喜欢
71
苏轼、莱辛诗画观比较研究
学术论文
苏轼所论的诗画观,主张“诗画一律”,这是一种强调诗与画在内在精神上追求一致的感性之观;而莱辛所论的诗画观,强调“诗画异质”,它是一种强调诗与画在客观层面上相异的理性之观。造成中西诗画观不同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是由于双方哲学思想、艺术精神,以及文化传统有着一定的差异。苏轼、莱辛虽然在诗歌与绘画的关系上,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但在艺术想象方面,他们的见解有着相似之处。他们一致认为诗画创作都追求激发想象的艺术效果,苏轼主张诗画最终追求饱含想象的“意境”美,莱辛认为作品最终要达到激发想象的“逼真幻觉”。并且,苏轼、莱辛都遵循“曲其形而至于理”的艺术规律,认为在作品中“曲形”是方式,实现“理”是最终目的。那么,作品最终想要达到非凡的艺术美感,还需要运用“传神”的艺术手法将韵味传达出来,给人以与众不同的审美享受。本文通过分析造成中西方诗画观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而着重探讨了苏轼、莱辛诗画观在想象方面的相通之处,最后以媒介学为视角,通过跨学科研究,探究了媒介本身对艺术呈现方式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中西方诗歌与绘画因为自身所用的媒介不同,因此它们走上了不同的创作道路。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媒介应运而生,观赏者的兴趣和品味也在发生着变化,在种种压力下,诗画创作必须做出改变。通过对中西方诗画观的研究,诗歌与绘画彼此可以互相借鉴,并运用某种艺术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突破自身媒介的限制,进而在艺术上实现新的发展。最终,通过以上论述,探讨了在跨学科研究下,诗画这两门不同的艺术学科它们之间的相互阐发对当代诗画创作的意义。
赵鑫
收藏
喜欢
71
亚瑟·韦利和刘殿爵《道德经》英译文化负载词对比研究
学术论文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道家创始人老子所著,是中国古代道家哲学的经典著作,其内涵丰富、历史久远,在哲学、文学、伦理学、政治学、宗教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道德经》曾由海内外诸多译者进行翻译,成为被翻译的频率最高、外文发行量最大的中国典籍。截至目前,《道德经》的英译版本已达一百多种,可见这本文化经典在国际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下,我国要在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据更加有利的战略地位也亟需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此时,研究者和译者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内容的发掘就显得格外重要。 在这种背景下,本文以奈达的语言学翻译方法和功能对等理论为理论框架,以王弼注《老子道德经》为参考版本,将具有代表性的英国汉学家亚瑟·韦利和香港翻译家刘殿爵的《道德经》英译版中的文化负载词进行比较研究。通过梳理总结韦利和刘殿爵英译版《道德经》中“道”和“德”两个文化负载词,以韦利和刘殿爵《道德经》文化负载词英译翻译策略为主线,并从词汇、句式、翻译策略、翻译方法、翻译技巧、修辞等角度对比分析两个译本,展现了两个译本的不同特点,进而总结出两位译者翻译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的方法和原则。本文还结合两位译者的生平、教育经历、个人身份、信仰和历史背景分析其翻译差异的原因,同时指出其译本的不足及局限性,以期给其他研究者或译者在研究、分析或翻译其他中国经典著作时提供分析角度和借鉴意义。研究以《道德经》为代表的中国经典文化作品如何向国外传播和推广,有助于提升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周琳
收藏
喜欢
71
陈亮及其文学研究
学术论文
陈亮是一位对中国思想史、文学史贡献较大、影响深远而又饱受争议的历史人物。他生性豪迈,坚决主张抗金复国,为此曾六达帝廷、两讥宰相,却被时人疑为汲汲于功名利禄;他行事乖张、发言无忌,上至朝廷重臣下至邻里乡人不乏对其侧目者,其两度遭诬而身陷囹圄更是凄楚难言之尴尬经历;他不喜道德性命之学,不以儒者自期,身后却位列《宋史·儒林传》,而《宋元学案》亦为其单列学案以彰其事功之学;其文章兼备众体、成就甚高,却往往仅以政论家形象现于后世学者笔下;其词作以婉约清切、恬淡隽永者为多,却以辛派豪放词人身份为后人乐道。陈亮早年备极坎壈,仕途蹭蹬,虽有屡次伏阙上书之壮举,却终不能解生活之困;晚岁终获高第而得官,却未及赴任而遽卒。陈亮之一生,既是悲剧的,亦是喜剧的;陈亮之性格,既是自卑的,亦是自负的。备尝人间荣辱的陈亮在殿试中魁之后自拟为“人中之龙,文中之虎”,恰是对其一生得意之处的炫耀与总结。本文选取陈亮这一人物及其文学为研究对象,拟分上、下两编,试图对其作一客观全面剖析,力求更鲜活、真实地将陈亮的形象呈现出来。上编为陈亮生平事迹研究,侧重文献考证。第一章为陈亮生平事略、家世考。关于陈亮的生平、家世,学界已有诸多研究成果,年谱、传记即各有数种版本,但对一些关键性问题,如陈亮生卒年、卒因、生地、身世及其生平中若干重要事件,如上书次数、系狱次数、斩马盗马事件真伪、其在朱唐交恶事件中的角色等,学界迄今仍存较大争议。故本章对陈亮的基本生平不作重复叙述,而重点选取其生平研究中的若干争议问题进行考辨。对于其家族世系问题,则在吸收前贤成果基础上加以补充完善。第二章至四章分别从政界官宦、浙东学人、闽赣知交等角度论述陈亮交游之况。陈亮虽终生布衣,却与诸多政界官宦来往颇密。这其中既有赏识提携陈亮的参知政事周葵、丞相周必大、吏部尚书韩元吉、吏部侍郎章森、侍御史章服,亦有助陈氏父子脱狱的丞相叶衡及王淮,其他与陈亮有交游行迹之官宦达数十人,陈亮之人格影响力可见一斑。故第三章重点叙述与陈亮交游事迹较多、对其生平影响较大之官宦,其他官宦与陈亮交游之况则按交游年份汇入一表,以求直观全面。因地缘便利及学术旨趣相近,身在婺州的陈亮与同在浙东的永嘉学人郑伯熊郑伯英兄弟、薛季宣、陈傅良、叶适及金华学人吕祖谦吕祖俭兄弟交谊深厚、往来颇密。此外,浙东尚有王自中、倪朴此类与陈亮志同道合、意气相投者。正是在与诸多学问深厚的浙东学人的交往中,陈亮逐渐确立了自己的思想学说,并开创了永康学派,门下有诸多服膺并极力传播其学之弟子。故第四章重在叙述陈亮与浙东代表性学人之间的交游之迹,间对浙东学派内部各家学说的异同作比较分析,以探寻陈亮思想形成的轨迹及其思想学说的特点。陈亮与其他浙东学人及乡人交游之况亦汇入一表,求全以备览。与陈亮同时代的学者、文人中,朱熹为孔子之后集儒学之大成的第一流思想家,辛弃疾不论作词数量还是词作成就皆堪称中国词史第一人,故而本文第五章专门讨论陈亮与朱熹、辛弃疾的交游之况,并穿插陈朱思想对比分析及辛陈词作对比分析。陈亮交游之况向为学界所忽视,相关研究成果不丰。上述三章以人物为经,以时间为纬,多方爬梳,精心考证,在呈现陈亮交游网之同时兼及其思想、文学成就,为下编作铺垫。下编为陈亮文本创作研究,在坚持文献考证的基础上注重文学性分析。陈亮诗文集、词集及创作、编选的其他著述版本众多,何格恩、邓广铭等先生曾对陈亮文集版本作过精细考证。本文第五章在继承前贤研究成果基础上广泛搜罗近世及海外陈亮集版本并加以叙述介绍,惜笔者学识、精力皆不足,有诸多版本并未亲见,故版本介绍部分详略不一,此为本文目前一大憾。陈亮之文章成就,古今评价皆甚高,但由于受政治因素影响,学者的关注点多在其政论文。而陈亮之文的数量占其别集作品十分之九,其分量之重不言自明。陈亮不仅精于政论写作,兼擅墓祭、序跋、祝祷等文体,且在科举制度渐趋完备的南宋时期大力作时文以教导士子,故本文第六章、第七章分别从时文、古文角度,对陈亮之文进行全面总结分析。对时文侧重内容分析,对古文侧重艺术分析,以纠学界长期忽视陈亮时文而对其古文成就认识不全之弊。陈亮词作数量虽不多,对后世影响却不小。对其词作之成就,历来争议颇多,故本文第八章不单就陈亮词立论,而是将其放在南宋词史视野下进行观照,从其对前代词人的继承、与同代词人的比较、对后世词人的影响等角度加以分析,并选取李清照、辛弃疾、刘克庄等不同时段的词人作为代表性作家进行对比,以对陈亮在南宋词史中的地位作一客观评判。由于陈亮诗歌作品数量较少、成就不高,本章对其不作重点论述。对于陈亮之思想学说及成就,历来论述汗牛充栋。笔者学有不逮,且在交游考部分对此间有论述,故不再列专章加以赘述,仅在附录中对前贤成果加以梳理,间呈管见,以免阙如之嫌。附录二、三分别为增订本《陈亮集》所收作品编年目录及集外佚文情况,以期为未来《陈亮集》的重新修订及全集注释本的面世尽菲薄之力。
邱阳
收藏
喜欢
71
深度解析苏轼《赤壁赋》的艺术特色
期刊
苏轼的《赤壁赋》分成《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佳作。前者主要是对秋江上的夜景进行描绘,后者主要是对孟冬时节江岸上的各类活动进行描绘。赤壁景色都具有诗情画意的美感,前后赤壁赋描绘的意境却是截然不同的。苏轼通过对不同时节景色的描写,不仅仅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同时也抒发了自身的情怀。
崔文慧[1]
收藏
喜欢
71
《诗经》中的形容词研究
学术论文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语言丰富多彩,极富表现力。两千多年来,《诗经》广为流传,对汉语口语及书面语的统一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历代语言学家都很重视对《诗经》语言的研究,然而对于其中大量使用的形容词,尚缺少一个全面而系统的研究。《诗经》语言中的形容词十分丰富,且极具特色,对《诗经》形容词的全面系统的整理与分析,有利于对汉语形容词的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有利于揭示先秦汉语的特点,也将为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提供资料。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诗经》中的形容词进行了全面而系统地整理与统计,将全部形容词分为单音节和双音节形容词两大类,注重对各类形容词的语义、语法和语用等方面的分析。对有争议的一些问题,诸如对常出现在形容词前后的“有”、“其”等问题也谈了自己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本文分为五部分,前言部分概述了《诗经》语言的特点、在汉语发展史上的影响、形容词研究的现状和意义。第二章是对《诗经》形容词的判定与分类统计,包括《诗经》形容词的判定依据、整理与统计及其分类。第三章从语义、语法和语用三方面对《诗经》单音节形容词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与分析。第四章分别对《诗经》中的重言形容词、联绵形容词和复合形容词三类双音节形容词的语义、语法和语用等方面进行了描写与分析。结论部分初步总结了《诗经》形容词的特点,并简要分析了它与现代汉语的继承关系。 文后附有《诗经》形容词表和《诗经》单音节形容词的古今语义变化表,以供读者查寻之便。
车艳妮
收藏
喜欢
71
荀子人际关系思想研究
学术论文
本文在立足荀子研究既有成果的基础上,选取荀子人际关系思想作为研究方向。文章以父子、君臣、君民这三种人际关系为研究线索,运用对比研究的方法,围绕着两大问题展开:一是荀子对先秦儒家的人际关系思想做了何种程度的改变和继承,二是探求荀子与墨子、庄子、韩非子人际关系思想的异同。 论文正文由五个章节和一个结语组成。第一章,主要是回顾荀子研究的既有成果并提出研究的问题。学界已在荀子研究的诸多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在人性论、宇宙观、礼论这些方面。在荀子人际关系思想研究方面也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但还存在一些不足,这成为本文研究的起点。第二章,侧重比较荀子与孔孟在父子关系认识上的差异。孔子孟子在处理父子关系时强调亲情和自愿原则而荀子在处理父子关系时推崇外在强制因素的作用;孔子孟子认为血缘亲情重于是非标准而荀子则认为是非标准重于血缘亲情;孔子孟子认为父子关系要重于君臣关系而荀子则认为君臣关系要重于父子关系。针对以往学界对萄子父子关系思想的评论,本文强调荀子是从政治本位出发看待父子关系,推崇政治公平优先,打破了儒家既有的血缘本位。荀子这样做是为了士人的政治前途。第三章,着重论述荀子与孔孟在君臣关系认识上的差异。孔子孟子坚持理想主义的入仕观,认为士人应当择君而仕,而荀子则持现实主义的入仕观,他认为士人可以和任何类型的君主合作。孔孟追求君臣关系的对等性,强调士人的尊严和人格独立,而荀子则放弃了对君臣关系对等性的追求,认为臣下在和君主交往时应充分考虑到君主的感受和利益,并引进了有关权术的内容,尊君卑臣的色彩比较浓厚。不过,荀子在改造儒家君臣观时总是力图守住基本的道德底线。本章探讨了荀子思想转变的成因。君主专制制度和官僚体制的确立以及士人的生存现状决定了荀子的思想走向。荀子思想的转变一方面拉近了儒家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儒家理想主义的缺失。第四章,主要阐述荀子如何继承并发展了孔孟的君民关系思想。孔子孟子均是民本主义者,他们主张君主应当善待人民,认为民意是君主统治的基础。荀子在此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论述。但学界在荀子君民关系思想的认识上却有不同的意见,一派认为他的思想是民本主义,另一派认为他的思想是君本主义。本章通过分析得出结论:民本主义和君本主义并存于荀子思想中,互不矛盾。当论证君主统治的正当性时,荀子认为君是末,民是本,因为他认为君主统治的正当性在于民众的支持;当谈及政治治理时,荀子认为君是本,民是末,因为他认为民众无德无知,没有能力参与政治,国家治理要靠君主及其手下官员。第五章,比较荀子与墨子、庄子、韩非子在人际关系认识上的异同。在父子关系的认识上,墨子与荀子均主张儿子应该孝顺父亲,但墨子主张兼爱,认为爱人之父应如爱己之父,并主张薄葬短丧,荀子则坚持了儒家在父子关系上的立场:爱有差等、三年之丧。在君臣关系的认识上,墨子主张士人应该择君而仕,而荀子则主张无君不可仕;墨子与荀子均主张君主应坚持任人唯贤的原则、臣下应充分顾及君主的颜面。在君民关系上,墨子与荀子都站在民本的立场上。庄子与荀子都主张儿女应该孝敬父母,但庄子认为文明因素只会有害于理想的父子关系,顺着人的自然本性发展就可以产生孝行,其中无须礼义的介入,因为他相信人的天性是淳朴的。荀子则认为文明因素对理想的父子关系来说是必要的,人性本恶,只有经过礼义的矫治才能有孝行。庄子认为士人应该远离仕途和君主,现实政治无法改变,而荀子则主张士人应该积极入仕,通过与君主的政治合作来改变现实。庄子与荀子都主张君主应该爱护人民,但庄子认为理想的君民关系只存在于前文明社会,而荀子则认为在前文明社会中人际关系处在一片混乱之中,理想的君民关系只存在于文明社会。荀子与韩非子都主张为人子应尽孝、为人臣应尽忠。荀子认为人性虽然是恶的但却可以改变,道德在人际交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韩非子却认为人情好利且不可改变,他基本上否认了道德在人际关系领域中的作用,走向了利益决定论。荀子与韩非子都主张君主应该为民谋利。荀子主张君主应坚持礼法兼用的原则来管理人民,法律的作用是次要的。而韩非子则认为君主只要依靠法律就可以治理好人民。结语部分对全文内容做了一个简要的回顾。 荀子的人际关系思想是针对战国的社会实际而发,他批判继承了包括儒家在内的各家思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荀子人际关系思想。
高春海
收藏
喜欢
71
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