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高级检索
搜索
搜索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高级检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或
与
非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分类浏览
资源类型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古籍著作
有声图书
研究学者
关键字
眉山
纱縠行
三苏祠
苏轼
三苏祠博物馆
三苏文化
刘清泉
清正廉洁
三苏文化
学风家教
乌台诗案
三苏祠
苏辙
苏洵
苏轼
东坡大家讲
寿苏会
苏轼文物
专题配置标签A
寺
禅室
观
苏洵
苏轼
苏辙
年代
1048
1055
1056
1057
1059
1060
1061
1062
1063
1064
1065
1066
1067
1068
1069
1070
1071
1072
1073
1074
1075
1076
1077
1078
1079
1080
1081
1082
1083
1084
1085
1086
1087
1088
1089
1090
1091
1092
1093
1094
1095
1096
1097
1098
1099
1100
1101
作者机构
万州
丰都
临安
临汝
丹阳
乐山
九江
云阳
仪征
余杭
儋州
六合
兴山
凤台
凤翔
凤阳
华阴
南京
南昌
博罗
叶县
合浦
吉安
吴江
周至
商丘
嘉兴
大余
大冶
奉新
奉节
定州
宜兴
宜城
宜宾
宜昌
宝鸡
宿州
富阳
尉氏
岐山
巫山
巴东
常州
广州
开封
当涂
彭泽
徐州
徐闻
德庆
忠县
怀远
息县
惠州
成都
扬州
扶风
无锡
星子
杭州
梧州
永修
汉阳
沙市
济南
浠水
海宁
涪陵
淮安
淮阳
清远
渑池
湖口
湖州
滑县
潍坊
灵璧
犍为
界首
益都
盱眙
眉县
眉山
秭归
章丘
胶州
芜湖
苏州
英德
荆门
蓬莱
藤县
襄城
襄阳
西安
许昌
诸城
赣州
连云
郑州
都昌
鄂城
重庆
钟祥
镇江
阜阳
阳新
韶关
高安
高邮
麻城
黄冈
找到90516条数据
紫柏真可的“文字禅”及创作理论探析
期刊
紫柏(1543-1603),俗姓沈,名真可,字达观,句曲(今江苏句容)人,晚号紫柏,世称紫柏尊者或紫柏老人。与憨山德清、云栖祩宏、蕅益智旭同为明代四大高僧,在明代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紫柏著作现存《紫柏尊者全集》[1]和《紫柏尊者别集》,皆入藏。其中诗作共计585首,诗偈数量可观,部分诗偈完全符合近体诗的格律。
陈婷[1]
收藏
喜欢
191
王安石、宋高宗对理学的大贡献
期刊
理学在走上统治地位的过程中,思孟学派的正统地位是一个关键问题。尽管唐代韩愈提出了道统说,承认了孟轲的正宗传人的地位,但他的这种认识在很长一个时期并没有得到普遍认同,甚至没有得到官方的认同。最突出的表现是官方没有把《孟子》作为经书列入科举考试科目。文人士大夫对孟子的亚圣地位也多不认同,且不说前朝,就宋朝而言,就有李觏、司马光、苏轼、苏辙等知名度很高的人,对孟子的正宗继承人地位提出过挑战,撰文挑《孟子》的毛病。
汪圣铎[1,2]
收藏
喜欢
191
宋词《醉花阴》和《声声慢》的不同日译版本之比较
期刊
目前被广泛传播的宋词日译版本有两种:一种是标注假名的日语文言翻译形式,另一种是现代日语的翻译形式。两种翻译形式在传递宋词文化的内涵是有差异的。李清照的《醉花阴》和《声声慢》分别有如上所说的两个翻译译本,不同版本的译文传递给读者的文化因素的数量和深度大相径庭。
吴秋红[1]
收藏
喜欢
191
故人西辞黄鹤楼
期刊
旅行路上擦肩而过的甲乙丙丁,一碗面的交情,又伺须知你我名姓?我不过,恰巧做了甲乙丙丁中的随便一个。这样,也不错。1当我登上黄鹤楼的时候,浓云正优雅地从天边翻上来,西沉的日色暧昧不明。"故人西辞黄鹤楼……"我默念着这句诗,觉得这虽不失为一个漂亮的开场,但原本以为气象万千的黄鹤楼,并不是我心目中的样子。
鲜支;JOJO
收藏
喜欢
190
宋代金银饰品研究——以杭州博物馆藏品为例
期刊
自唐中叶以来,杭州城市日益兴盛繁华。北宋末时,已成为东南最重要的商业都会之一。宋室南迁时,数以万计的贵族、官员和富商巨贾南迁避祸,他们携带家眷仆佣涌入杭城,产生了巨大的消费需求,使得杭州的物质文化在这一时期实现了激进的发展。《梦粱录》云:“杭州行都二百余年,户口蕃盛,商贾买卖者十倍于昔,往来辐辏。
沈焱[1]
收藏
喜欢
190
苏东坡的道教情缘
会议论文
苏轼儒释道融于一身之大修行者,本文从苏轼蒙学老师、交友道士的经历,分析苏轼的道教思想的启蒙及道教观念的形成。
丁开明
收藏
喜欢
190
江南野味的霞举飞升 读谈正衡先生之美食美文
期刊
谈先生决意要成仙。在大鱼大肉泛滥,山珍海昧流行,明油亮芡,火热水深的今天,谈先生执意追慕神仙境界,嘬嘬咋咋些江南乡下江河湖沼中的鱼鳖虾蟹、野草闲花、村醪腌腊,洋洋洒洒写了两本书,俨然当代版《山家清供》。
大戟;Zero Iin
收藏
喜欢
189
浙江宁波余姚南宋史嵩之夫妇合葬墓发掘报告
期刊
史嵩之夫妇合葬墓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河姆渡镇五联村车厩岙西天尖缓坡处,西北距车厩水库约0.4公里。东北距河姆渡镇约5公里(图一)。西天尖海拔约226米,山势陡峭,唯东北处山岙为缓坡地带,缓坡处西南高,东北低,大体呈西南一东北走向。墓地坐西南朝东北,所在处海拔约60米,三面环山,背靠西天尖,左为火焰山,右为前山,前有由西向东潺潺流过的车厩大溪,其封土地表竹林茂盛,土层深厚(图二)。
罗鹏[1,2];王力军[1,2];谢向杰[1,2];李小仙[1,2]
收藏
喜欢
189
从世俗之言到国史之论:试论《宋史·李全传》的史料来源
期刊
《宋史·李全传》大部分出自《淮东补史》一书。其作者刘子澄,非文献中误载的静春先生刘清之,而应是玉渊先生刘清叔。他曾参与平定李全之乱和端平入洛等晚宋重大军政事件,所撰《淮东补史》一书对于李全事迹记载甚详,后经元人修史时收入,奠定李全传的基本格局。《宋史》秉持了"崇道德而黜功利"的修纂原则,传记中的文字程式化的内容居多,传文的铺排建立在合乎儒家社会及伦理价值的基准之上。然而《李全传》与其他诸传不同,它细节生动,人物形象饱满,文字详尽,这与它主要倚仗私人稗史材料修成有关,而这在中国历史的书写历程中并非特例,尤其对于叛臣,更是如此。通过分析李全本传的史源,有助于人们理解历史书写脉络中的多维互动模式。李全作为叛臣被记载,他的传记同时提供了研究儒家意识形态在官方书写层面如何运作的鲜活个案。
彭锋[1]
收藏
喜欢
189
黄庭坚《鹧鸪天·西塞山前白鹭飞》写于什么时候什么地方
报纸
■吕永超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黄庭坚(1045—1105),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他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帜,为“宋四家”之一。900多年前,他的一首《鹧鸪天·西塞山前白鹭飞》,让西塞山的深情远韵,又一次洋溢在人们心头: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朝廷尚觅玄真子,何处如今更有诗。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人间底是无波处,一日风波十二时。明眼人一看即知,这首词化用唐人张志和《渔歌子》全词,用“鹧鸪天”的词牌,抒写江湖之趣,感怀人生艰辛,表现出黄庭坚那种不慕功名、随遇而安的思想情调。深入辨析这首词所蕴含的意义并不难,难在这首词写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在百度、知乎上查阅史料,对此均语焉不详。购买最新研究成果——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郑永晓教授的著作《黄庭坚年谱新编》,作家、诗人程效撰写的全国第一本讲述黄庭坚生平的《黄庭坚传》,满腔喜悦捧读,合上书籍长叹,它依然将其归并于“不系年诗词”条目。是听之任之,还是挑灯穷经?开弓没有回头箭了。词前小序知动机吴曾笔记框范围用心细读,《鹧鸪天·西塞山前白鹭飞》前面,有黄庭坚写的小序,藏在“条目注释”里。仿佛开了一缝天窗,露出一点光亮:表弟李如箎云:“玄真子渔父语,以鹧鸪天歌之,极入律,但少数句耳。”因以玄真子遗事足之。宪宗时,画玄真子像,访之江湖,不可得,因令集其歌诗上之。玄真之兄松龄,惧玄真放浪而不返也,和答其《渔父》云:“乐在风波钓是闲,草堂松桂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此余续成之意也。大意是说,玄真子张志和的哥哥叫张松龄,他担心弟弟寄情山水不肯出山为官,所以填词“乐在风波钓是闲”,苦心劝导。然而,张志和回应没有,不置可否。黄庭坚就用《鹧鸪天》替其回答:自然界江湖上有风波,人世间更是如此。不仅有,而且每时每刻都有,还不如迢遥江河,一壶酒,一竿纶,愁闷尽抛,世事两忘,开心快活。“小序”把写作《鹧鸪天》的动机基本说清楚了。但是,此词作于何时何地,“神龙见首不见尾”。查阅总有意外之喜。虽说要等的直接答案如坠云里雾里,但《能改斋漫录》来了,好像也不错。这部由江西崇仁人吴曾编纂于南宋绍兴二十四(1154)至二十七(1157)年间的笔记集,分事始、辨误、事实、沿袭、地理、议论、记诗、记事、记文、类对、方物、乐府、神仙鬼怪等13门,记载史事,辨证诗文典故,解析名物制度,资料丰富,援引广泛,且保存了不少已佚文献。它在卷十六引用徐俯的话说:“山谷晚年,亦悔前作之未工,因表弟李如箎言:‘《渔父词》以《鹧鸪天》歌之,甚协律,恨语少声多耳!’因以宪宗画玄真求元真字文章及元真之兄松龄劝归之意,足前后数句云(即此词,略)。”徐俯(1075—1141)是“江西诗派”著名诗人之一,著有《东湖居士集》6卷。他还有一个身份,是黄庭坚的外甥。因了这层关系,他的话可信度很高。事实上,徐俯所言,几乎与黄庭坚自作“小序”相差无几,不同之处就是前面两句透露了两个关键词:一是“山谷晚年”,二是“前作”。“晚年”,是古人对年龄或年龄段的概指。汉语浩大如海,表年龄有时不用数字,不直接说出多少年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比如“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总角”代表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豆蔻”“束发”“弱冠”“而立”“不惑”“知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颐”,无一不指向不同年龄或者年龄段。古代人的人均寿命不能与今人同日而语,那时,40岁到49岁就是“晚年”了。“晚年”前面是“青年”,过后是“老年”“暮年”。“山谷”是黄庭坚的自号,他一生活了六十有一。“山谷晚年”,一下子把这首词的创作时间缩小到区区十年之内。换句话说,它既不是写于青年,也不是作于老年,而是成于“不惑”到“知天命”之间,亦即元丰七年(1084)到元祐八年(1093)。东坡犀利评前作山谷虔诚拜恩师徐俯的话还透露出一个信息,黄庭坚的“现作”《鹧鸪天》,是在总结“前作”“不工”的基础上创作的。“前作”又是什么作品?每一次曲折追寻,都是为下一次前行积蓄力量。从大量史料中,比对出这首“前作”,十有八九是黄庭坚《浣溪沙·新妇滩头眉黛愁》。事出有因。张志和的《渔父词·西塞山前白鹭飞》,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此词吟成后,唱和者甚众,其中,和张志和同时代的隐士顾况,有感而发,写了一首《渔父引》:“新妇矶边月明。女儿浦口潮平。沙头鹭宿鱼惊。”顾况又是谁?就是对白居易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的那位老先生。这首《渔父引》写得像元代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全用名词带出意境,月明在空、潮平在海,最后又安排一条惊鱼,打破平静,咕咚一声,让人心生波澜。黄庭坚肯定心有所动。读到《渔父词》和《渔父引》,瘦削的背影在案头前晃动,纤毫饱蘸墨汁,流淌出这首“前作”——《浣溪沙·新妇滩头眉黛愁》:新妇滩头眉黛愁,女儿浦口眼波秋。惊鱼错认月沈钩。青箬笠前无限事,绿蓑衣底一时休。斜风吹雨转船头。“前作”很有意思,上半阕敷用顾况的《渔父引》,下半阕敷用张志和的《渔父词》,倒符合黄庭坚提倡的“点铁成金”的诗词创作主张。因此,他对此改写之词,颇为自得。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证实:“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一阕,风流千古……黄山谷尝以其句增为《浣溪沙》且诵之有矜色焉。”令人不解的是,这首让作者沾沾自喜的“前作”,为什么也被《黄庭坚年谱新编》列入“不系年诗词”条目?正当“山重水复疑无路”之际,北宋诗僧惠洪(1070—1128)的《冷斋夜话》,让笔者柳暗花明。惠洪写道:山谷谓余言:吾少年时作《渔父词》曰:“新妇矶头眉黛愁……”。以示坡,坡笑曰:“山谷境界乃于‘青箬笠前’而已耶?”独谢师直一读知吾用意,谓人曰:“鲁直此词,清新婉丽,以山光水色替却玉肌花貌,真得渔父家风也。然才出新妇矶,又如女儿浦,此渔父无乃太波澜浪乎?”苏东坡先生看完《浣溪沙·新妇矶头眉黛愁》后,没有夸口抬高,而是笑称黄庭坚这首词中的“无限事”“一时休”,煞风景地把“青箬笠”的境界给世俗化了;“转船头”又将“斜风细雨”推到有界无境的地步。黄庭坚年轻气盛,不服周,借谢景温(1021—1097,字师直)之口,辩称他是故意写得风光旖旎,反衬自己脱俗独立。谢景温何许人也?时任神宗手下的御史。熙宁初年(1068),一心想着富国强兵、开疆拓土的神宗皇帝正广开言路,希望选拔更多有才干的谏官。朝中有人举荐苏轼,王安石的姻亲、御史谢景温担心苏轼上台后对新党不利,竟然想出了最下作的一招:以莫须有之罪,弹劾苏轼当年丁忧归蜀时曾假公济私,借公船贩运私盐、瓷器、木材。最后因查无实据而不了了之。北宋之时,对御史并没有诬陷追责的规矩,风闻言事,自有恶例。黄庭坚拿谢景温说“词”,有点哪壶不开提哪壶的意味。好在苏轼根本没有放在心上。他哈哈大笑后,犀利地点评说黄庭坚的“前作”:最得意之处是将湖光山色都用玉肌花容代替,把渔家女儿、渔翁写得活灵活现。只是刚出“新妇矶”,就入“女儿浦”,这样的渔翁未免也太放荡了吧?!(下转15版)(上接16版)惠洪的记述,留下了这段文坛轶事,有点苦涩。回甘的是:《浣溪沙·新妇滩头眉黛愁》为黄庭坚的“前作”,确定无疑;同时,暗藏索引,让我们追寻到“前作”由何人“示坡”的时间。熙宁五年(1072)十一月,苏东坡到湖州公干,拜会既是父母官又是老朋友的孙觉。孙觉是黄庭坚的岳父大人,在自己寓所,他把收集到的一卷女婿的诗文请苏轼过目。东坡翻阅几篇后,大加赞赏,“绝叹以为世久无此作矣”。在夸赞黄庭坚具有卓越才华同时,也洞察到他兀傲脱俗的秉性特点。虽未见面,但黄庭坚在他心目中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大约过了五年后的1076年8月,苏轼转徐州赴任,辗转途经济南时,拜会了时任齐州(今济南)知州的老朋友李常,同时也结识了在此探亲的黄大临。李常是黄庭坚的舅父和诗文写作的入门老师,黄大临是黄庭坚的兄长。程效在《黄庭坚传》中描述了他们见面的情景:“苏轼与大临一见如故,又在李常处阅读了黄庭坚少年游学时的习作和近年寄给舅父处的大量诗文作品。”这段话中,点名了东坡看的是黄庭坚的“少年”“习作”,恰好与惠洪所言的“吾少年时作《渔父词》”不谋而合。也就是说,在1076年8月这个时间节点上,黄庭坚的“少年时作”“浣溪沙·新妇矶头眉黛愁”,是由李常“示坡”的。东坡似乎还留了一点面子,只点出其词“境界”不高的毛病。在北京任学官的黄庭坚,从岳父、舅父的来信中,得知有“天下第一才子”之称的苏轼对自己的赞誉和诗文修改的意见后,他在元丰元年(1078)二月,第一次致书苏轼,表达感激和钦佩之情,并附上近作《古诗二首上苏子瞻》,虚心求教。苏轼虚怀若谷、坦诚相见;黄庭坚高山仰止、见贤思齐。他们以此为起点开始相交,书信往来频繁,互表心底思念,又砥砺切磋诗文。黄庭坚大胆地回答“前作”为什么这样写,还搬出谢景温的评价给自己“站台”。苏轼这回没有客气,在表扬他“前作”“真得渔父家风”的同时,犀利地批评他强词夺理。山谷击节歌西塞任职京师写新词日子到了元丰七年(1084)。这年四月,苏东坡结束了黄州生活,“移汝州团练副使”,途经西塞山,完成了他与西塞山的心灵对话。因了他对张志和的《渔父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极为推崇,言“元真语极清丽,恨其曲度不传”,“加数语,以《浣溪沙》歌之。”于是,写就了属于他的《浣溪沙》:“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徐俯又说:“山谷见之,击节称赏”,却又感叹“惜乎散花与桃花字重叠,又渔舟少有使者”。“散花”与“桃花”用字重复,音律不协调,而且渔船很少有用船帆的,“片帆微”不太合理。兴致来时,黄庭坚用《鹧鸪天》的词牌,吸纳“前作之未工”的教训,扩写了这首《鹧鸪天·西塞山前白鹭飞》。这里,有一条诗史互证的链条很完整。苏东坡的《浣溪沙》摹写的是黄石的西塞山,毫无疑义;黄庭坚《鹧鸪天》聚焦的西塞山,源自东坡先生,自然写的也是黄石的西塞山。至于黄庭坚是否策杖攀登现实中的西塞山,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黄庭坚唱和了西塞山。问题又来了。黄庭坚的《鹧鸪天·西塞山前白鹭飞》到底在哪年哪个地方创作的?虽有“晚年”的界定,但范围依然宽泛。看来,只能依着黄庭坚“晚年”的活动轨迹,按图索骥。前面已言,苏东坡创作《浣溪沙·西塞山前白鹭飞》是在1084年。这一年,黄庭坚40岁,他从吉州太和(今江西太和县)知县任上,平调德平(今山东德州)监知监事,表面上职务既未升也未降,但调往了距离老家分宁(今江西修水)很遥远的北方地区。这年春天,他挥手告别家乡的亲友,携家带口,沿着他多次往返过的旧路往北地德州进发。经江州(今九江市)重游庐山,过舒州(今安徽安庆潜山)访亲问友,下金陵拜访罢相后的王安石,走扬州与共学于淮南的同窗俞清老诗文互达,到泗州(今安徽泗县)叩拜唐代高僧的僧伽塔作《发愿文》……等到他一行千辛万苦抵达德平任所时,已经是“数行归雁月边横”的深秋为他们接风洗尘。在德平工作10个多月,黄庭坚的日子过得很艰难,上司赵挺工作中找茬、文书中吹毛求疵,弄得孤立无援的他不胜其烦;老母亲年事已高、水土不服,每天发热、咳嗽不止,让他寝食难安;独在异乡为异客,他拨亮油灯写下的30多首诗文,或借景言情,恐邪恶之蔽贤、权佞之障君;或体恤民情,谴狰狞之恶吏、忧黎民之痛苦;或寄托相思,“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他在德州勉力为官,国事家事已使他自顾不暇。苏轼的《浣溪沙》写成不久,受传播媒介之限制,他未必能见到此词。即便见到了,他恐怕也没有心情去梳理“前作”。1085年3月,38岁盛年的宋神宗中风而亡,哲宗继位,神宗之母高太后垂帘听政。高氏倾向旧党,一夜之间新法被废除,“元祐更化”带来的大变局,使得宋熙宁、元丰年间被贬谪的旧党官员,以及黄庭坚交好的文学人士纷纷被召还朝。这年四月,出仕长达近20年的黄庭坚被朝廷召为秘书省校书郎,首次升任中枢机构的京官。随即由宰相司马光推荐,他与范祖禹、司马康共同校订编年体史学巨著《资治通鉴》。十月,除从五品《神宗实录》检讨官,集贤校理。时来运转的苏轼更是连升三级,由知登州除起居舍人,旋即除中书舍人,再迁位高权重的三品翰林学士、知制诰;苏辙迁右司谏,孙觉除右谏议大夫,李常由给事中迁户部尚书。总之,一朝天子一朝臣,你方唱罢我登台,正是从庆历新政到熙丰变法所促成的北宋朝廷常见的政治生态。黄庭坚与苏轼从1078年书信“订交”到京城同朝为官,经历了十多个春秋的考验,在元祐元年(1086)初春时节终于在京相逢,从此“苏黄”并称于世。两人政治上同声相应,学问上互相砥砺,可谓荣辱与共,同呼吸共命运,结下了上承李杜(李白、杜甫),下启辛陈(辛弃疾、陈亮)之牢不可破的友谊,在中国文学史上写下了不同凡响的灿烂篇章。一方面,苏轼始终如提携过他的前辈欧阳修一样,以培养和扶持文学后进为己任,注重把可塑之才团结在自己周围,以其仰仗集团优势和梯队接力来推动北宋文学的振兴和繁荣发展。黄庭坚之所以名震京城,离不开苏轼不遗余力的推荐、游说和褒奖。受乃师启发,黄庭坚比学有目标,检视有对象,勤学苦练,规摹古人,锻造句律,改旧作创新作,既有条件又有氛围,文思如泉涌,下笔如有神,《鹧鸪天·西塞山前白鹭飞》等等诗词汩汩不止。另一方面,苏轼的私邸类似于一个文学沙龙,在公暇之余,苏门中众明星时常聚集于此对诗文品评切磋,每每在调侃笑谈中表达自己的见解,沙龙演绎成游集宴乐,讲道论艺,酬唱赠答,研讨诗文,鉴赏书画,各抒己见、各显其能和各家争鸣的良性互动。他们还经常结伴外出,足迹遍及京城内外的名胜古迹。在以诗文为主的文学活动中,著名画家李公麟、知名书法家米芾等挥毫泼墨,在史料中留下熠熠生辉的记录。吴曾在《能改斋漫录》卷十三中称苏门“四客各有所长。鲁直(黄庭坚)长于诗辞,秦(秦观)、晁(晁补之)长于议论”,还引用张耒诗曰:“长公(东坡)波涛万顷海,少公(苏辙)峭拔千寻麓。黄郎(黄庭坚)萧萧日下鹤,陈子(陈师道)峭峭霜中竹,秦文(秦观)倩丽纾桃李,晁论(晁补之)峥嵘走珠玉。”在这期间,仅黄庭坚与苏轼唱和诗词近百篇之多,迎来了黄庭坚诗歌创作的第三个高峰期。如此自由宽松的创作环境,无疑进一步焕发了黄庭坚的创作激情,他展示新作,气象森严,危峰千尺,拔地而起,使人敬畏;他淘洗旧作,以俗为雅,以故为新,“足前后数句”云《鹧鸪天·西塞山前白鹭飞》,也是小菜一碟。遭到贬谪受尽苦诗词言说爱国愿望人生苦乐相随,快乐时光总是短暂的。元祐四年(1089)三月,由于党争不息,苏东坡被排挤离京,再赴杭州任知州。随着主将的黯然离去,苏门中人士陆续遭到贬谪,以“苏黄”为主的文学集团受到重创,再难复往日的无限风光。从这年开始,黄庭坚的亲人接二连三离世,厄运从此一直与他相随,不仅写诗数量锐减,不是他“不能”,是没有心情“不为”,而且在汴京最后一段时日,他就像变了一个人,性格由之前的外向张扬,变得沉稳内敛,遇事谨小慎微,就像在做梦,即使清醒过来也不足与外人道。之后,他谪居蜀中、流寓汉江、羁管宣州……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受尽了官场倾轧、四处漂泊之苦,他哪有闲情逸致去思考“前作”之得失?这一时期,他诗词言说的几乎都是安邦安民的爱国愿望、黎民痛苦的现实生活、乡关之思的悠悠情怀、色空思想的禅悦之味。综合各种史料分析,他的《鹧鸪天·西塞山前白鹭飞》大概在京城创作,时间定在元祐元年(1086)三月之后至元祐三年(1088)底之前,比较恰当。黄庭坚一生创作诗词2000多首,其中“不系年诗词”大概有116首。它们像谜团,需要更多人去破解。行文至此,落笔回头,面对的仍是“一日风波十二时”的琐碎人生。短暂的休憩后,忽然看见《鹧鸪天·西塞山前白鹭飞》之外,黄庭坚那坚韧与淡定、洒脱与狂放的背影。这背影,与傲然江湖、垂范天地的西塞山何其相似!黄庭坚已逝,但《鹧鸪天》还在西塞山上空回响……
吕永超
收藏
喜欢
189
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