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日本广岛县知事汤崎英彦率代表团来眉,就密切人文交流、推动合作发展进行访问。市政协主席黄剑东,市委副书记、宣传部部长刘海参加相关活动。
会见中,黄剑东对汤崎英彦一行的到访表示欢迎,并介绍了眉山经济社会发展等情况。他说,眉山是“千年英雄”苏东坡的故乡,文化底蕴深厚,生态环境优美,发展潜力巨大。依托国际友好关系,四川省与广岛县结好40年来保持着密切往来,眉山市也积极推动与广岛县所辖市开展各类友好交流活动,特别是依托苏东坡这位宋代大文豪,开展了许多人文交流活动,让更多日本朋友、特别是青少年走近东坡、读懂东坡、欣赏东坡。希望双方持续以三苏文化东坡文化为纽带,进一步拓展在经贸、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务实合作,推动建立友城关系,推动两地友谊再上新台阶。
汤崎英彦介绍了广岛县有关情况,对眉山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表示赞赏。他说,眉山交通区位优越、城市环境优美,在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发展成效明显,希望继续与眉山加强沟通对接,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特别是文化教育方面合作,进一步提升合作水平,共同促进两地经济社会发展。
在眉期间,广岛县代表团还前往三苏祠博物馆进行参观考察。
开栏语 万里长江,亘古奔流。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和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重要论述,以及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的重要指示,在中宣部新闻局指导统筹、中国记协新媒体专业委员会协调下,四川日报全媒体联动长江经济带和长江沿线省(区、市)的省级主要媒体,从即日起推出“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专题报道。我们将走进长江沿线地标性建筑古迹,探访博物馆里“镇馆之宝”等可移动、不可移动文物,展现长江沿线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展示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为中华文明的薪火相传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贡献媒体力量。□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斌 地处长江支流——岷江边上的眉山市,有一座通往中华文化堂奥的古建筑。它,就是著名的眉山三苏祠。 三苏祠,坐落于眉山市纱縠行南街,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一门父子三词客”,三苏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特别是苏轼,他一生著述丰赡,流播广远,影响至深。 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三苏祠视察时指出:“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这就是一个重要例证。” 奔流不息的岷江水在眉山蜿蜒前行,古往今来,浸润无数文人的灵光妙笔,留下不少锦绣文章。记者一路沿着岷江顺流而下,来到眉山三苏祠,感受“一滴水”里的“太阳之光”。从故居到祠堂 建筑保护千载不绝 深秋时节的眉山三苏祠博物馆,树叶金黄,秋水盈盈,红墙环抱,游客络绎不绝。人们或徜徉在启贤堂、来凤轩、披风榭等标志性古建筑下,或驻足在古井、老树、匾联等古遗存前,追寻三苏足迹。 历经数百年的风风雨雨,三苏祠已从最初只有5亩的中式庭院发展为如今占地106亩的古典园林。整个景区保存古建筑16处,整体布局呈“三分水,两分竹,祠在水中央”的特色。其中,祠堂区为三进四合院,主体建筑有飨殿、启贤堂、来凤轩,保留了传统祠堂风貌,是游客拜谒先贤、风追三苏的核心场所。 2019年9月,考古工作者对三苏祠博物馆展开发掘,首次发现宋代文化遗存。“三苏祠,是‘三苏’的老宅,不仅有了可靠的文献佐证,考古发掘更是有力证据。”眉山三苏祠博物馆资深讲解人员徐丽介绍。 在维修三苏祠的过程中,工作人员找到刻有字样、工艺精湛的清代瓦片。此后,眉山三苏祠博物馆基于清代瓦片样本,定制40余万片小青瓦、筒瓦,用于三苏祠保护维修。“如今,三苏祠的大门、主殿之上,所用之瓦大多来源于此。”眉山三苏祠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 近年来,眉山市通过编制规划、设立专项资金等措施,保护三苏遗址遗迹,推动保护走上制度化、法治化、规范化道路。从“线下”到“云端”促进文化广泛传播 记者在行走采访的过程中获悉一则好消息:日前,2024年“数据要素×”大赛四川分赛总决赛上,眉山三苏祠博物馆“三苏文化大数据库(一期)建设项目”脱颖而出,在文化旅游赛道斩获一等奖。 今年6月,三苏文化大数据库上线。人们通过线上登录,可轻松获得与三苏相关的文献资料,追寻三苏足迹。眉山三苏祠博物馆办公室主任王荷介绍,三苏文化大数据库上线仅4个月,访问量已超366万人次。 眉山三苏祠博物馆依托三苏祠建立,是集收藏、展示、研究三苏文化于一体的专题博物馆,馆内收藏的文物文献与古建遗迹、园林景观相映成辉。 眉山三苏祠博物馆副馆长黄建介绍,博物馆现有藏品4976件(套),包括汉代至近现代见证眉山历史文化及三苏文化的各类实物,涵盖书法绘画、古籍图书等10多种门类。其中,代表性藏品有东汉抚琴陶俑、明代八仙过海纹犀牛角杯、明代陈淳草书苏轼《前赤壁赋》册页、明末清初王式《西园雅集图》卷、清代何绍基书《东坡词》四条屏等。 为讲好三苏故事,眉山三苏祠博物馆开设常设展览,包括三苏故居祠堂文化展、三苏生平及文学成就展、“中国有三苏——眉山苏氏的家国情怀”主题展。 同时,眉山三苏祠博物馆还邀请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中国宋代文学学会会长莫砺锋等知名专家学者,开设“东坡论坛”“名人大讲堂”“东坡大家讲”等三苏文化主题讲座,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 三苏文化传播从“线下”到“云端”。记者了解到,三苏文化大数据库不仅收录三苏父子的作品11270篇,还有文物、文献等数据10万余条,书籍上万册。王荷表示,下一步,眉山三苏祠博物馆将对接国家相关部门,争取把全国与三苏文化有关的所有数据纳入进来,“让三苏文化的传播绵延久远。”
三苏祠内,古树参天,绿水环绕。近年来,四川眉山通过数字化、舞台剧等多样化的方法积极传承传播三苏文化。近日,2024“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联合采访调研行成员来到眉山,聆听“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的故事,了解眉山保护三苏祠的创新方式,感受三苏文化的魅力。
“三苏祠保护得很好”
“三分水,两分竹,祠在水中央。”一踏进三苏祠,尼日利亚每日信报传媒集团总编辑伊德里斯·哈姆扎便被古色古香的建筑和绿荫环绕的自然环境所吸引。前厅、飨殿、启贤堂、来凤轩……伊德里斯·哈姆扎紧跟在讲解员身旁,聆听三苏生平故事,了解三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在苏宅古井前,伊德里斯·哈姆扎入乡随俗,用打上来的井水洗手;在苏宅丹荔旁,他驻足良久,详细了解这棵荔枝树的历史;在东坡盘陀像前,他举起手机与之合影;在体验拓印技艺时,他拓印下“自强不息”四个字……伊德里斯·哈姆扎一边参观体验,一边感慨:“三苏有着深厚的家学传承。苏轼是一个很有智慧很能干的人,他在多个城市做过官,为当地百姓做了很多事情,并且在文学、书法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就。”
三苏祠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故居。南宋改宅为祠,明末毁于兵火,清康熙四年(1665年)在原址上模拟重建,是历代名人雅士、文人墨客拜谒、凭吊三苏的文化胜地。三苏祠现占地106亩,保存有16处古建筑,收藏有宋拓本《醉翁亭记》《丰乐亭记》等数千件文物文献,陈列有三苏家训家风、生平成就、东坡书法碑刻。
“三苏祠保护得很好,参观三苏祠是纪念三苏的重要方式之一,三苏的家训家风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伊德里斯·哈姆扎说。
据了解,三苏祠历史上有文字记录的修缮达30多次。2020年以来,各级财政共投入文物保护资金8600余万元,先后组织实施三苏遗址遗迹文物保护工程项目10余个。2023年,三苏祠的游客量达182.32万人次。
为进一步做好三苏祠保护工作,拓宽公众了解三苏文化的渠道,眉山三苏祠博物馆联合29家机构、历时6年共同打造的三苏文化大数据库今年6月正式上线。该数据库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收录整合三苏文化相关数据共计12.5万条,涵盖三苏文学作品1.1万余篇、学术论文9万余篇、数字图书1.4万余册、三苏祠珍藏文物6000余件等信息。
“推动三苏文化出海”
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座三苏祠可以看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01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三苏祠“文化遗产保护荣誉证书”,称其“为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
“我们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文化传承。三苏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很深。”丹麦《哥本哈根邮报》发行人杰斯珀·斯基尔在参观完三苏祠后说,“中国在文化保护与传承上做得很出色。我在这里看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我们需要打开眼界看世界,去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
“请外国媒体人来中国参观交流是很有必要的,通过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可以更真切地感受到三苏文化的魅力,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德国远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曾莉认为,“推动三苏文化出海,需要不断创新形式,可以通过戏剧等方式讲述三苏生平故事,翻译三苏代表作品。”
为进一步传播三苏文化,推动三苏文化出海,2023年7月,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联合眉山市推出现代舞诗剧《诗忆东坡》,将现代舞蹈与诗词、国画、书法、篆刻、古琴、戏曲、武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合,在引导观众走进苏东坡的精神世界中传播三苏文化。今年3月,《诗忆东坡》走出国门,开展了为期两周共计8场的海外首演,吸引观众约1.5万人。
40年从政,被贬12年,官越做越小,这样的官算好官吗?
10月14日,《千载浩然苏东坡》新书分享会在眉山三苏祠举行。“我几乎一夜没睡,带着朝圣的心情来到东坡先生家里。”该书作者汪维宏,曾是一个在体制内工作了40年的官员。2020年退休后,汪维宏开始聚焦苏东坡40年的为官生涯。他花了4年时间,完成了该书。
为何会将视角集中在苏东坡为官上?苏东坡是一个什么样的官员?苏东坡的从政经历有哪些现实意义?分享会上,汪维宏娓娓道来。
退休官员谈完整的东坡:他首先是一个官员
“东坡先生从政40年,正好我在体制内也工作了40年。”汪维宏现任江苏省书香全民阅读基金会理事长,退休前曾担任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纪委书记、副总经理。
此前因为工作原因,汪维宏要写一些名人与酒的文章,一般篇幅是几千字。但写到苏东坡时,他写了5万字还打不住。“最终第一稿写了超过13万字。”汪维宏说,“写出来后,有人问我大家都在写苏东坡,为什么你还要写?我说苏东坡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他以民为本的初心,致君尧舜的抱负。最终决定从这个角度,去写一个好官苏东坡。”
据了解,《千载浩然苏东坡》由中国方正出版社和译林出版社联合编辑出版发行。该书选择苏东坡为官从政、为民务实这条主线,侧重细述苏轼为官从政40年,身为良吏、能吏、廉吏的人生历程,重点彰显其忧国忧民、勤政为民的士大夫精神,给读者提供了一个相对完整、立体的苏东坡形象。
汪维宏介绍,苏东坡在朝任职7年,先后担任吏部、兵部、礼部尚书;在地方做官33年,曾任密州、徐州、湖州、登州、杭州、颍州、扬州、定州8个州的太守等职;从政28年,被贬谪12年。从元祐六年(1061年)出来做官直到去世,前后40年的时间,苏东坡的身份都是官员。
“苏东坡被称为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美食家等。但在一系列头衔之前,他首先是北宋一名有理想有抱负的官员,是一个士大夫,一个有责任感、有情怀的宋朝官吏。”汪维宏说,“我觉得苏东坡的从政生涯,无疑是值得后人景仰的。他为了老百姓的利益,去得罪皇帝和高官,这就是北宋时期的一种文人士大夫风骨,‘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是最让我感动的一点。”
对东坡工作40年的评价:良吏、能吏、廉吏
良吏、能吏、廉吏,这是汪维宏对苏东坡从政40年的评价。“首先,苏东坡有情怀,他始终把老百姓装在心里面,老百姓也一直没有忘记他,他是良吏,是好官。第二,他是能吏,他能把事情办成,无论是在朝廷还是在地方,他都竭尽所能为老百姓谋求福祉,到哪里都能干成事。最后他还是廉吏,他一生清廉,甚至为了老百姓的事情,多次把自己的工资捐出去,甚至腰带都捐了。”
说起苏东坡的从政经历,汪维宏如数家珍。
杭州苏堤世人皆知。但大家可能还不知道,元祐四年,杭州大旱发生饥荒,苏东坡向朝廷请求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又得到赐给剃度和尚的度牒,换成大米来救济饥饿的百姓。他还拨出部分公款并自掏腰包,创办中国第一家公立医院。
在黄州,已经吃不起羊肉、只能吃猪肉的苏东坡,创立了育儿会,这是中国第一个儿童福利院。
在徐州,苏东坡带领当地官兵百姓,修堤筑坝,抵御住了洪水,保住了城池。
在惠州,虽然被贬财力有限,但在苏东坡的主持下,依然修了东新桥和西新桥。甚至最终劝说动了弟媳,把家里的财物捐出来修桥。
“在苏东坡四十年的为官生涯中,不管是在人生的高光时刻,还是‘乌台诗案’后到黄州、惠州、儋州的人生低潮,他的心中一直都装着百姓。”汪维宏表示,“古话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苏东坡是穷亦能兼济天下。”
东坡的为官经历 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苏东坡一生都把自己的治国理政的理念,贯穿于他一生的实践。不管官大官小,不管在朝在野,不管钱多钱少,守其初心始终不变,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好官的形象。”发布会上,眉山三苏祠博物馆馆长陈仲文致辞说道。
陈仲文表示,该书的出版,有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展示了一个更加完整、立体的东坡形象。从更多关注其文学艺术、生活美学到更多关注其为官为人、治国理政,向社会展示了作为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政治家更为全面的东坡形象。
二是阐释了什么是好官、怎样当好官的当下意义。“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作者通过苏东坡一生为官的叙述,解读了当官的意义是什么,怎样当好官,怎样才能赢得人民的爱戴,怎样对待进退得失,怎样做到初心不改,为我们现代人从政、做事提供了导向和智慧。
三是推动东坡文化研究和传播的新发展。该书是对东坡文化在治国理政研究方面的系统阐释和有力补充,必将推动东坡文化的研究和传播向更宽更深的领域拓展。
“如果我早一点研究东坡先生的40年从政经历,可能过去40年,我还会干得更好一些。”汪维宏说,“当下考公热,我也希望通过本书,可以让更多的苏粉苏迷,特别是一些年轻朋友,把研究视角转到苏东坡为官为民上,我想这是有一定现实意义的。”汪维宏说。
10月14日上午,一场别开生面的新书分享会在四川省眉山市三苏祠东坡书院二楼成实堂举行。此次活动围绕新近出版的《千载浩然苏东坡》一书展开,旨在深入挖掘和传播苏东坡的政治智慧与人文精神,推动东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苏东坡,这位北宋时期的思想巨人、文化巨匠和政治精英,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和文化界关注的焦点。然而,相较于其诗词歌赋和书法绘画的璀璨成就,苏东坡的政治成就却往往被大众所忽视。为弥补这一遗憾,《千载浩然苏东坡》一书应运而生,以苏东坡40年为官从政为主线,全面展现了他作为良吏、能吏、廉吏的卓越形象。
本次活动由著名作家、出版人葛维樱担任主持人,她以生动的开场介绍了活动背景及来宾,为整场活动奠定了浓厚的文化氛围。随后,三苏祠博物馆馆长陈仲文发表致辞,对《千载浩然苏东坡》的出版表示热烈祝贺,并强调了该书在推动东坡文化传播与研究方面的重要意义。
“我一直认为,苏东坡的童年形成了他的三观,对他的影响巨大,没有程夫人就不会有苏轼,他也一直对三苏祠满怀深情,所以今天在三苏祠,是怀着朝敬的心情来的。”在活动的作者分享环节,汪维宏以苏东坡母亲程夫人为切入点,结合其生平,详细阐述了《千载浩然苏东坡》一书的立意和在创作该书过程中的所思所想,让现场观众对这本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表示,希望通过这本书,让更多人认识到苏东坡不仅是一位文学巨匠,更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从他身上汲取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高尚的人格品德。
活动中,作者汪维宏,联合国中文日演讲嘉宾、绿色中国行推广大使黎阳与葛维樱展开了精彩的对谈。他们畅谈苏轼的为政之道、政治成就与当代价值,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到的见解,对苏东坡的政治智慧进行了深入剖析,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在活动的赠书环节,译林出版社社长葛庆文向三苏祠博物馆馆长陈仲文赠送了20册《千载浩然苏东坡》,表达了出版社对东坡文化传承的支持与贡献。此外,活动还设置了有奖互动环节,主持人就苏轼的为政事迹向观众提问,答对者获得了出版社赠送的精美伴手礼品,进一步激发了现场观众的热情与参与感。
此次《千载浩然苏东坡》新书分享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苏东坡政治成就与人文精神的平台,也进一步推动了东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千载浩然苏东坡》一书将成为更多读者了解苏东坡、学习其精神品质的重要载体。
本报讯 (蒋麟刘聪)近日,由国家数据局、四川省人民政府指导,省发展改革委(省数据局)等单位共同主办的2024年“数据要素×”大赛四川分赛总决赛获奖发布仪式暨第三届成渝数字引擎大会隆重揭晓了各类奖项。眉山市三苏祠博物馆“三苏文化大数据库(一期)建设项目”,在文化旅游赛道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是三苏祠博物馆联络29家研究机构,历时6年全力打造的三苏文化研究传播交流新平台。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汇聚三苏文化资源,解析三苏文化脉络,建立三苏关联融合体系,提供检索、查阅、赏析、探索、研究等数据服务,汇聚了12个核心板块内容,全方位展现了三苏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
据介绍,此次三苏文化大数据库凭借“宋风、包容、科技、公益”四大亮点荣获文化旅游赛道一等奖。
在“宋风”方面,大数据库以宋代美学为核心理念进行设计,其中“东坡行旅”板块采用手绘地图的形式,细腻地描绘了东坡遗址遗迹地。“包容”方面,三苏文化大数据库全面收录并整合了三苏文化相关的数据,总数高达12.5万条。而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前沿技术,三苏文化大数据库成功打破了三苏文化在地理及空间层面上的数据壁垒,构建了一个无界的信息共享平台。此外,广大苏学研究者与爱好者现可通过网站、小程序轻松进入三苏文化大数据库。还可以免费享受浏览、阅读、下载等一系列便捷服务,让三苏文化大数据成为可以随身携带的图书馆。
四川新闻联播丨高擎思想旗帜 让巴蜀文化绽放时代光彩
四川观察
2024-10-08 18:53:4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来川视察,对坚定文化自信、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重要指示。去年10月,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对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刻意义。一年来,四川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领下,呈现出怎样的文化发展新局面?一起去巴蜀大地寻找答案。
国庆假期圆满收官,全省A级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超3980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超4.18亿元。巴山蜀水令人沉醉,“文博游”热度持续高涨。市民游客逛展览、品文物、学历史,汲取文化养分。在三星堆博物馆,新开放的“寻觅三星堆”大空间VR探索项目颇具人气,各位“堆堆迷”在虚拟考古学家的带领下,纵横三星堆古城,一睹古蜀文明的沧海桑田。
游客 汪盈希:觉得形式还是蛮新颖的,让你非常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让我们更加了解考古是需要很多科技,技术这些力量。
创新展陈、丰富体验,博物馆的“流量密码”离不开扎实的研究成果。总书记在视察三星堆博物馆时指出:“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在世界上是叫得响的,展现了四千多年前的文明成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相互影响等提供了更为有力的考古实证。”一年间,三星堆考古人牢记嘱托、探索未知,陆续发现高等级建筑基址、玉石器生产作坊等遗迹400多处。
三星堆研究院学术院长 孙华:从总书记来以后,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发现了制石、制玉的作坊,制铜作坊也有线索。考古工作还在继续,希望更多新的考古发现也为我们研究三星堆、认识古蜀历史,提供更丰富、更详实的资料。
而总书记关心的三星堆文物保护工作,也在“大国工匠”“妙手新星”的指尖技艺下,取得重大进展。这一年,来自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16家机构的200多名“文物医生”专注“诊病治疗”,现已清理修复完成4000多件三星堆文化瑰宝,并及时以展览形式与观众“奔现”。
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 余健:我们能够在几年的时间内,完成这17000多件文物的清理和整理,一件一件来,久久为功,为我们的文物保护工作以及考古工作更上一个台阶,作出更大成绩。
国庆假期,游人如织的不止三星堆,古蜀道上同样挤满了背包客。数据显示,七天长假,剑门关、翠云廊景区共接待游客近35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1873万元,再创历史新高。旅游开发的同时,蜀道文化研究也在持续深入。眼下,广元千佛崖、巴中南龛石窟等10余项蜀道文物本体与沿线重点文物保护工程正在有序推进。
广元市剑阁县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和旅游局副局长 李光凡:我们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的殷殷嘱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度挖掘蜀道文化、三国文化价值内涵,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百姓生活。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生动例证在三星堆、古蜀道,也在三苏祠。国庆期间,游客们来到这里,游览木假山堂、古井、洗砚池等苏家遗迹,聆听三苏故事,领略三苏精神。
眉山三苏祠博物馆文博研究馆员 徐丽:三苏文化就是中华文化长河中的那一滴水,一直以来以它独特的魅力,在反射中华文明的光辉。我们学习三苏,去感受它,来加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去感受我们的千年历史。
今年上半年,眉山三苏祠博物馆还升级为了国家一级博物馆,一并上线三苏文化大数据库,让游客更便捷地了解三苏历史,感受文化魅力。
省社科院研究员 谭继和:从苏轼的“守其初心,始终不变”,到习总书记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观。守正创新,把历史文脉作根,化在我们的心中,作为我们新时代的中国人的灵魂。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一年来,四川文化工作者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始终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宣传方面,四川卫视打造节目《腹有诗书·思想的时代》,深入发掘中华经典的现实意义和时代魅力;四川广播电视台策划全媒体理论周刊《学习新天地》,生动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道”与“理”;考古文博方面,稻城皮洛遗址将人类登上青藏高原的时间提前至距今20多万年前;四川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启动。文艺剧演版块,《四川省川剧保护传承条例》出台。新时代,四川将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聚人心、护根脉、守阵地,为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实践新高地、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巴蜀新篇章贡献智慧、力量。
编辑:童立
责编:孔薇
校对:付俊
审核:王珊珊
9月23日-24日,由国家数据局、四川省人民政府指导,省发展改革委(省数据局)等单位共同主办,以“数据赋能,乘数而上”为主题的2024年“数据要素×”大赛四川分赛总决赛在达州举行。眉山三苏祠博物馆“三苏文化大数据库(一期)建设项目”,在文化旅游赛道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将代表四川征战全国总决赛。
“数据要素×”大赛是全国首个聚焦数据要素开发利用的国家级赛事,按照《“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设置了工业制造、医疗健康、城市治理、文化旅游、绿色低碳等12个赛道和41个赛题。
经过激烈的初赛选拔后,24日,2024年“数据要素×”大赛四川分赛总决赛获奖发布仪式暨第三届成渝数字引擎大会上揭晓了各类奖项。三苏祠博物馆“三苏文化大数据库(一期)建设项目”,在文化旅游赛道荣获一等奖,将代表四川征战全国总决赛。
据了解,“三苏文化大数据库”是三苏祠博物馆联络29家研究机构,历时6年全力打造的三苏文化研究传播交流新平台,全面收录并整合了三苏文化相关的数据,总数高达12.5万条。其中,涵盖了三苏文学作品1.1万余篇,学术论文9万余条,数字图书1.4万余册,以及三苏祠珍藏的文物6千余件。
平台于2024年6月8日上线发布,发布当天,在线1.2万人次,截至目前,累计点击量已突破230万次,经过大数据與情统计分析有7200万次曝光,用户对“中国有三苏”展陈内容、“赤壁赋”和苏轼等内容关注度最高。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不仅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便利,也使得三苏文化的独特魅力将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得到传播与弘扬。”三苏祠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继续做好内容完善与功能迭代,通过“三苏文化大数据库”这个平台,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感受三苏文化的魅力。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